top of page

以文體為載體 推動港青灣區就業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早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發表講話時,特別表達了對香港青年的關注,當中提及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象徵兩地青年交往到了進一步昇華的階段。

文化是交流最好的橋樑,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將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視為國策,民間文創氣氛活躍,動漫影視、音樂遊戲、藝術演出等等已經形成龐大的文化生態和市場。
此外,今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與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增加值首次突破一萬億元人民幣,加上內地電競市場規模在2019年達到近千億元人民幣,是全球最大的電競市場,可見國家體育產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反觀特區政府在文化體育發展欠缺明確方向,加上政策不到位、場地配套不足等原因,嚴重窒礙了香港的文體發展。特區政府應與廣東省體育局、內地文化旅遊部門、國家文化傳播事業單位等等合作,安排香港青年到內地各類文化體育單位或公司工作,例如電競公司、文化演藝體育場館、主題公園、影視平台等,同時參與國家大型盛事活動策劃,例如全國運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吸收相關工作經驗,深入了解內地的發展機遇,從中得到啟發,未來成就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體育產業走在全國最前端。

除了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外,特區政府也需要突破現有框架,加大力度支持香港青年融入國家建設。在過去參與的青年、文化及體育工作中,了解到大部分香港青年對到內地就業及創業並不抗拒,但說易行難,真正希望到內地發展時便需要考慮現實問題,例如兩地在入職初期的薪酬水平差距、隻身到內地的生活成本變相較香港高、對內地行業及政策缺乏了解等等,種種原因令香港青年卻步。

目前政府主要透過短期性質的實習計劃,讓香港青年透過工作體驗了解內地職場文化及發展機會,惟一般參加者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內地,更遑論矢志到內地發展。

要讓香港青年可以深入發掘內地發展機遇,政府應考慮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全年就業計劃,向參加者提供每月定額財政補貼或生活支援,例如提供住所、現金補助等等,減輕香港青年隻身在內地發展的財政負擔,令他們可以透過與內地同事建立友誼,全方位了解行業以至國家的發展,把握機遇。

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是青年工作的最終目的,我們必須增強青年在國家整體發展,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獲得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特區政府應在現有的工作基礎上,帶領香港青年走上嶄新的發展台階,推動兩地青年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霍啟剛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
香港藝術發展局成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
刊登日期:2020-11-19

最新文章

塑造文化之都 打造人文香港

筆者從去年9月起在香港文匯報刊登「剛好有理」文章,分享對於本地文化體育的看法,不知不覺已持續了一年。文化藝術已經成為香港閃耀的名片,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確立了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善用香港「一國兩制」制度的優勢,為香港在新時代新征程定下了新的使命。西九文化區設施近年陸續落成,M+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先後開放,內地和海外遊客來港,可以感受文化之都的魅力。接下來,

香港要成為推廣中華文化的平台

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讓我無比自豪、無比激動。回歸以來,香港飽經風雨,但在中央的支持下總是安然渡過,浴火重生。如今,香港仍擁有穩固的國際地位,向全球證明了「一國兩制」是成功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習近平主席說:「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這句話為全港市民及國際投資者都派下了定心丸。 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能夠推動香港持續發展,為國家日益進步作貢獻。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發展體育事業 提升香港競爭力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年,在國家支持下,市民一同見證和跨越一道又一道難關。無疑,團結社會對於破解難題至關重要,而體育活動對於團結社會則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香港正處於發展的新起點,特區政府應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既可改善市民健康,又可發掘本地體育人才,提升香港未來競爭力。 記得1997年,我仍在英國留學,當年特意跟學校請假,趕及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前從英國回港,與家人一同見證歷史時刻。6月30日晚上,細雨淅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