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科技助力 創造劇場內外新體驗

不經不覺走過了金秋十月,隨着疫情的緩和,市民終於可以出入戲院、劇場,欣賞各項戲劇演出。雖然限聚令仍然生效,戲院劇場設入座限制亦要隔位坐,但絲毫不損市民的踴躍和期待。本人也不例外,近日觀賞了一些新穎的文化藝術活動,既振奮又感動,思緒沉澱過後更有些感觸。
硬件人才配合藝術科技發展

早前親身體驗了香港中樂團的5G演奏廳,通過5G網絡直播,觀眾坐在直播廳中便實時欣賞到高畫質高音質的中樂表演,感受嶄新。將來技術廣泛應用,所有現場演出均可以實時直播供全球觀眾欣賞,配合多角度拍攝,觀眾更可以自選角度觀賞,得到獨一無二的體驗。

另外在進念·二十面體製作的「鋼琴獨奏曖魅說書《魅》」舞台上,本人更切身體驗到多角度呈現方式的震撼。身處台灣的古典鋼琴演奏家嚴俊傑即場演奏,透過直播將畫面傳送到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影后張艾嘉在香港舞台一人分飾多角的朗誦演出,表演者分隔兩地,但通過導演別出心裁的舞台影像設計,燈光與畫面角度的切換,各類文化藝術元素虛實交錯,整個演出令人難以忘懷。

科技的運用不但為文化藝術工作者增加了更多創作空間,更促進了與觀眾前所未有的多元互動。將科技融入文化藝術創作是未來的大趨勢,不少早年建成的文藝表演場地包括地區文娛中心,設施未能跟上發展步伐,未來政府應投放資源推動場地升級,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了解所需,適時檢視場地安排;同時藝術科技需要跨界別人才去處理各類技術性工作,未來也需要投放更多資源培育舞台科技及多媒體人才。

科技助文化連結世界

結合科技帶來的藝術體驗叫人大開眼界,科技連接世界的能力亦為藝術在疫情下找到新出路。由一桌兩椅慈善基金主辦的《仝人同心 抗疫重生 網上籌款粵曲演唱會》,在10月期間每晚上載一首精彩曲目到網上。至執筆之時,兩周共14首曲目已經累計錄得近50萬次觀看,當中約四成點擊來自海外地區,成果令人鼓舞。
網上呈現無法代替現場演繹,惟不得不承認,被我們視為「傳統」的粵劇也樂於跳出框框移師網上,令人刮目相看,更證明了科技能夠推動文化跨越時空、連接世界。

文化藝術正面臨一場與科技互動的碰撞,疫情催化了文化藝術的想像力,科技應用不僅僅限於舞台,除了通過科技去接觸觀眾,更能用於發展嶄新的藝術表演及建構文創產業模式。此刻政府從政策上的支持和配套必不可少,特區政府必須重視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社會價值和影響力,參考其他國家例如英國、韓國,就藝術科技發展制訂政策,為業界搭建平台;同時政府應為文化藝術發展成立跨部門的專責機構、制訂宏觀長遠的發展藍圖、擴大及改善目前的撥款機制等等,為業界提供更多基礎配套、培育人才,協助業界抓緊大灣區及國際發展機遇。

未來期待業界嘗試更多創意新穎的製作,也期待文化藝術與科技產生的協同效應,增添香港的活力和創造力,彰顯城市魅力。


霍啟剛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
香港藝術發展局成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滙報》
刊登日期:2020-11-03

最新文章

塑造文化之都 打造人文香港

筆者從去年9月起在香港文匯報刊登「剛好有理」文章,分享對於本地文化體育的看法,不知不覺已持續了一年。文化藝術已經成為香港閃耀的名片,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確立了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善用香港「一國兩制」制度的優勢,為香港在新時代新征程定下了新的使命。西九文化區設施近年陸續落成,M+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先後開放,內地和海外遊客來港,可以感受文化之都的魅力。接下來,

香港要成為推廣中華文化的平台

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讓我無比自豪、無比激動。回歸以來,香港飽經風雨,但在中央的支持下總是安然渡過,浴火重生。如今,香港仍擁有穩固的國際地位,向全球證明了「一國兩制」是成功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習近平主席說:「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這句話為全港市民及國際投資者都派下了定心丸。 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能夠推動香港持續發展,為國家日益進步作貢獻。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發展體育事業 提升香港競爭力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年,在國家支持下,市民一同見證和跨越一道又一道難關。無疑,團結社會對於破解難題至關重要,而體育活動對於團結社會則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香港正處於發展的新起點,特區政府應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既可改善市民健康,又可發掘本地體育人才,提升香港未來競爭力。 記得1997年,我仍在英國留學,當年特意跟學校請假,趕及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前從英國回港,與家人一同見證歷史時刻。6月30日晚上,細雨淅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