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打造社區藝術空間 促進社會和諧

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在說好中國故事這個重要任務上,香港絕對有獨特優勢。要做好有關工作,要從多層面、多角度深耕。文化不僅僅是存在於文化中心、博物館、展覽館、拍賣行等場所,更需要將文化藝術帶入社區。


  文化藝術工作者要「多到一線去」,「深入基層、心入基層」。筆者在深水埗開設的人文藝術空間日前剛剛開幕,很多來賓問,為何會選擇深水埗?當區近年不斷蛻變,傳統店舖、文青咖啡館、平民食店,新舊交錯,交織出獨有的人文氣息,整個社區的氛圍特別有吸引力。人文藝術中心將成為一道橋樑,引導藝術走入社區,融入生活,成為市民接觸文化藝術、了解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空間。


  經過一輪籌備,人文藝術空間終於揭幕,目前正舉辦的運動員攝影展,正正是跨界創作的產物。一直以來,運動和攝影,兩個領域相伴相知,如影隨形;前者發揮每一秒練習的拚搏成果,在比賽場上盡情發光;後者捕捉每一秒感動的瞬間,凝結成永恒的美麗。運動員以往多是被拍攝的對象,但部分運動員也熱愛攝影,亦能創作出可觀性高的攝影作品。筆者遂與著名攝影師合作,邀請了六位運動員化身攝影師,以他們的視角記錄精神世界,希望讓人更了解運動員的不同面貌。


  這個藝術空間不只是一個展示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將文化藝術變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以文化藝術支持社區、服務基層,加強人文交流。透過展覽、工作坊、讀書會、放映會等等不同活動,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成就彼此的了解,共同創造連結,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今年暑假期間至年尾,筆者將會與著名藝術家合作舉辦一系列的展覽,策劃相配合的藝術工作坊讓市民參與。市民能夠在藝術家指導下,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創作,放下生活的煩憂。小朋友亦能在創作期間發掘自己的才能、學習欣賞藝術,共同體驗文化藝術給個人和社區帶來的變化。


  香港要打造成為文化之都,特區政府除了在政策、資源調配等長遠層面下苦功,更需要與不同界別、不同機構和團體共同努力。筆者非常願意透過這藝術空間創造無限的力量,推動社區共融,推動社會向前邁進。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6-19

最新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茹國烈|滬「演藝新空間」興起 啟迪香港化危為機

最近為藝術發展局策劃了一個上海演藝市場研習團,四天三夜的行程,目的是想知道為什麼在疫情期間,全世界的演藝活動都受到打擊之際,上海反而產生新的演藝行業形態,造就了「演藝新空間」的興起。 2020年底,一齣叫《阿波羅尼亞》的小型音樂劇在漢口路的亞洲大廈開演。這個改編自韓國小劇場的作品,是一齣沉浸式演出。小小的空間只能容納一百人,裝修成一間二十世紀初紐約布魯克林區的酒吧,觀眾入場也就是進入酒吧。演員只有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培養閱讀氛圍 建設智慧型城市

2024年4月23日,香港將迎來第一個全民閱讀日,一系列閱讀活動將在各區進行。在剛剛過去的周末,「2024香港閱讀+」閱讀嘉年華會在沙田新城市廣場揭幕,通過大型展覽、作家講座和文化活動,以不同形式鼓勵市民培養閱讀習慣。藉此契機,本人及一班熱愛閱讀的有心人,共同成立香港閱讀推廣人協會,希望在過去聯合各界倡議「香港全民閱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更多跨界、跨部門的合作,吸引更多人參與閱讀,在讀書中受益

【剛好有理】專欄|麥家昇|規範人工智能 促進文創發展

日本女作家九段理江,月前憑藉小說《東京都同情塔》獲得日本文學大獎芥川獎。 她獲獎後坦言,小說中5%左右的文字直接取自生成式人工智能,言論引發不小爭議。有人將之和去年四月份德國藝術家Boris Eldagsen以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獲獎相提並論,證明人工智能已經在文字和影像等創意產業領域達到專業水平。從過往幾年的「抗拒」,到近年的「無法抗拒」,社會已對人工智能的態度產生了變化。 有人把人工智能視之為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