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培養閱讀氛圍 建設智慧型城市

2024年4月23日,香港將迎來第一個全民閱讀日,一系列閱讀活動將在各區進行。在剛剛過去的周末,「2024香港閱讀+」閱讀嘉年華會在沙田新城市廣場揭幕,通過大型展覽、作家講座和文化活動,以不同形式鼓勵市民培養閱讀習慣。藉此契機,本人及一班熱愛閱讀的有心人,共同成立香港閱讀推廣人協會,希望在過去聯合各界倡議「香港全民閱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更多跨界、跨部門的合作,吸引更多人參與閱讀,在讀書中受益,更讓香港成為學習型社會、智慧型城市。


閱讀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的同時,更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的有效途徑。國家一直認可閱讀對社會文化的重要角色,自2006年,中宣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出《關於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號召人民群眾積極閱讀;2012年,「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寫入中共十八大報告;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在今年全國兩會,全民閱讀已經第十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香港也應該加強整體謀劃,引領全民閱讀風尚。從前,出版界屬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管轄範圍內,政府更多是從商業的角度看待這個行業。在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成立後,相信政府應該重視閱讀對社會帶來的正面意義,將推動全民閱讀視為一種社會使命和責任,通過閱讀幫助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建立文化底蘊,推動閱讀作為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中的重要環節。


未來我們要設立推廣閱讀的策略和政策研究。2016年,深圳正式發布《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為市民閱讀權利的實現提供保障和條件。條例設立「深圳全民閱讀指導委員會」,由多個政府部門與市總工會、婦聯、文聯等單位組成,每個部門、機構都有責任負責指導和統籌閱讀活動,同時重視校園閱讀,將閱讀的「餅」做大。當然,兩地法律系統不同,立法也並不是終極目標,但我們也可以用跨部門的思維推動閱讀,將來也有更多社會持份者參與到推廣閱讀的工作中。


上周由香港出版學會公布的「2024香港全民閱讀調查報告」,指出市民購買印刷書籍或刊物比率連續兩年下降,有電子閱讀習慣的受訪者佔七成,與去年相近,其中近六成認為使用電子媒介增加了閱讀時間,比率較去年有所下降。未來我們可以考慮因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盤活圖書館現有資源,善用香港書展的平台,加入更多科技應用,便利市民參與閱讀。圖書館可作為市區中的文化空間,讓家庭或不同活動聚集在此,釋放更多空間服務市民。


政府應帶動商界、媒體等力量,把閱讀風氣帶入千家萬戶,在配合香港實現「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以及助力香港弘揚中華文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4-04-22

最新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茹國烈|滬「演藝新空間」興起 啟迪香港化危為機

最近為藝術發展局策劃了一個上海演藝市場研習團,四天三夜的行程,目的是想知道為什麼在疫情期間,全世界的演藝活動都受到打擊之際,上海反而產生新的演藝行業形態,造就了「演藝新空間」的興起。 2020年底,一齣叫《阿波羅尼亞》的小型音樂劇在漢口路的亞洲大廈開演。這個改編自韓國小劇場的作品,是一齣沉浸式演出。小小的空間只能容納一百人,裝修成一間二十世紀初紐約布魯克林區的酒吧,觀眾入場也就是進入酒吧。演員只有

【剛好有理】專欄|麥家昇|規範人工智能 促進文創發展

日本女作家九段理江,月前憑藉小說《東京都同情塔》獲得日本文學大獎芥川獎。 她獲獎後坦言,小說中5%左右的文字直接取自生成式人工智能,言論引發不小爭議。有人將之和去年四月份德國藝術家Boris Eldagsen以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獲獎相提並論,證明人工智能已經在文字和影像等創意產業領域達到專業水平。從過往幾年的「抗拒」,到近年的「無法抗拒」,社會已對人工智能的態度產生了變化。 有人把人工智能視之為新

【剛好有理】專欄|劉灝顯|重視音樂教育 譜出文化都會美妙旋律

新年伊始,香港校際合唱節舉辦了開幕禮暨大匯演音樂會,為合唱節2024年度的一系列學校合唱教育活動揭開序幕。 今次的校際合唱節邀請了本港八隊學校合唱團參與演出,亦廣邀社會各界一同觀賞表演。 香港很多學校的音樂科都不是「專科專教」,意指老師任教音樂科以外,仍要任教其他學科,而音樂老師即使精通不同樂器,也不等於有修讀音樂教育,授課十分吃力。同一時間,不少學生或缺乏家庭資源,無法在坊間修讀音樂課程,學校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