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文化+」 激活文化產業發展

上周四,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第一節的主題是「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會上指,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發展文化,實施重大文化體系專項戰略,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的文化產業有許多瓶頸等待突破,例如場地不足、資助有限制等,這些問題不能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應對,否則難以實現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促進文化產業與其他優勢產業發揮協同效應,才是使文化產業取得顯著進步的關鍵。


「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過往在文化融資領域的探索相對較少,相關的金融配套亦有限。反觀國家自2010年推出文化金融政策起,已逐步發展出文化估值、保險、融資等機制。例如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在過去6年實施「投貸獎」政策及舉辦融資推介會,不但降低了文化企業的融資難度,成本更下降超過30%;深圳市2022年發布的《關於推進文化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到「定期整理優質、高成長型文化企業名單,建立重點文化企業名錄庫」,這種「Q嘜認證」有效提高私人投資者對文化企業的信心。


香港應放寬尚未盈利的文化企業的上市條件,同時以「共同投資基金」投資一定比例的文化企業,做好「文化+金融」。另外,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文化+科技」的落實較聚焦於硬件,對支持文化傳播效果有限。特區政府也應配合國家,建立中華文化數據庫,特別是聚焦於香港歷史和文化的部分,並提供誘因支持大家以創新手段活化文化歷史IP,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


此外,城市電腦售票網在去年底已經更換新系統,希望政府可以更快將購票者的大數據跟藝團分享,藉此透過數據,決定未來的票價定價、劇目主題等,更精準地滿足觀眾需要,將產業做大。


當然,要實現上面的願景,其他配套也要到位。例如在「搶人才」政策上,內地的有關單位會給予不同形式的落戶補貼,法國也會對文化企業提供部分項目的稅務減免,香港又能否跟隨呢?


對文化產業而言,知識產權是最重要的資產,須提供足夠保護。《2022年版權(修訂)條例》只是追回落後國際的部分,未來仍需要持續審視,在適當時候再次進行修訂,以配合科技和國際做法的改變。


總括而言,「文化+」是帶出各優勢產業活力的方法,期望特區政府會積極落實跨部門合作,推動更多與高效市場配合的政策,讓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7-17

最新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茹國烈|滬「演藝新空間」興起 啟迪香港化危為機

最近為藝術發展局策劃了一個上海演藝市場研習團,四天三夜的行程,目的是想知道為什麼在疫情期間,全世界的演藝活動都受到打擊之際,上海反而產生新的演藝行業形態,造就了「演藝新空間」的興起。 2020年底,一齣叫《阿波羅尼亞》的小型音樂劇在漢口路的亞洲大廈開演。這個改編自韓國小劇場的作品,是一齣沉浸式演出。小小的空間只能容納一百人,裝修成一間二十世紀初紐約布魯克林區的酒吧,觀眾入場也就是進入酒吧。演員只有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培養閱讀氛圍 建設智慧型城市

2024年4月23日,香港將迎來第一個全民閱讀日,一系列閱讀活動將在各區進行。在剛剛過去的周末,「2024香港閱讀+」閱讀嘉年華會在沙田新城市廣場揭幕,通過大型展覽、作家講座和文化活動,以不同形式鼓勵市民培養閱讀習慣。藉此契機,本人及一班熱愛閱讀的有心人,共同成立香港閱讀推廣人協會,希望在過去聯合各界倡議「香港全民閱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更多跨界、跨部門的合作,吸引更多人參與閱讀,在讀書中受益

【剛好有理】專欄|麥家昇|規範人工智能 促進文創發展

日本女作家九段理江,月前憑藉小說《東京都同情塔》獲得日本文學大獎芥川獎。 她獲獎後坦言,小說中5%左右的文字直接取自生成式人工智能,言論引發不小爭議。有人將之和去年四月份德國藝術家Boris Eldagsen以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獲獎相提並論,證明人工智能已經在文字和影像等創意產業領域達到專業水平。從過往幾年的「抗拒」,到近年的「無法抗拒」,社會已對人工智能的態度產生了變化。 有人把人工智能視之為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