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茹國烈|滬「演藝新空間」興起 啟迪香港化危為機

最近為藝術發展局策劃了一個上海演藝市場研習團,四天三夜的行程,目的是想知道為什麼在疫情期間,全世界的演藝活動都受到打擊之際,上海反而產生新的演藝行業形態,造就了「演藝新空間」的興起。


2020年底,一齣叫《阿波羅尼亞》的小型音樂劇在漢口路的亞洲大廈開演。這個改編自韓國小劇場的作品,是一齣沉浸式演出。小小的空間只能容納一百人,裝修成一間二十世紀初紐約布魯克林區的酒吧,觀眾入場也就是進入酒吧。演員只有三位,演出就在吧台改裝成的舞台上進行,被觀眾圍繞着。那段時間由於是疫情當中,沒有外來的演出,正規劇場的演出時停時演,年輕人在苦悶中渴望輕鬆的娛樂。這個音樂劇的內容有戲中戲、黑手黨、友情、背叛和感情的曖昧,娛樂性豐富。首演後票房迅速火爆,過了不久,類似的沉浸式劇場紛紛在這棟大廈改裝成立,除了音樂劇外,也有話劇、舞劇、脫口秀等的演出。亞洲大廈彷彿變成了一座垂直式的演藝大廈。


這個風潮得以成立,其實是得益於2019年上海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上海市演藝新空間運營標準》。在這個標準之中,只要是滿足演出場次每年不低於50場等指標,便可將非標準劇場轉換為「演藝新空間」。


新政激勵「演藝」發展成風潮


可以說,2019年這個新政策,碰上2020年的疫情,讓這些非正規的「演藝」有了發展的機會,再碰上好演出,便在幾年之間發展成為風潮。據媒體報道,上海的「演藝新空間」現已達近100家,大多數集中在包括外灘、人民廣場、南京路、淮海路的黃浦區裏。


有人把這些「演藝新空間」比作紐約的外外百老匯(Off Off Broadway)那些小劇場,但與其和六十年前遙遠的紐約相比,不如把上海這風潮和近年在韓國首爾大學路的劇場區相比較。那邊的小劇場也是幾十家集中在同一區內,但不是開在大廈裏面,而是在低矮的商業區樓房和地下室裏,地面布滿了餐飲和特色小店,是年輕人喜歡逛的娛樂商業區。


《阿波羅尼亞》就是源自大學路劇場區,很典型的韓式原創音樂劇。沉浸式的劇場空間,近距離觀劇的強烈感受,加偶像式包裝的俊美男演員,和紐約外外百老匯完全不同,反而和風靡全球的韓風比較接近。我在亞洲大廈看的當晚,有一半的觀眾都是女生粉絲,坐在最接近演員的位置,明顯很熟悉歌詞,不知看了幾多次了。謝幕彷彿是一場迷你演唱會,三位演員以歌手風格重唱所有歌曲,粉絲們拿出專業級的相機,全程跟拍。完場後她們更聚集在大樓外,等偶像出來合照及簽名。


「大世界」變身潮流娛樂集中地


我們去看了其中三個「新空間」聚集的場地——亞洲大廈(舊式大樓)、世茂廣場(新式商場)和大世界(歴史建築);拜會了推出「演藝大世界」品牌的黃浦區政府,也見到了營運幾十個「演藝新空間」的場地管理公司「星空間」,和製作其中多個劇作的「很難滿意戲劇工作室」,在世茂廣場裏面看了東野圭吾懸疑小說改編的舞台劇,這大型商場內有兩層樓共六個新空間小劇場,主題是偵探和懸疑風格,和《阿波羅尼亞》那種音樂劇粉絲形態完全不同。


我們也去了「大世界」,看到這個一百多年前紙醉金迷、聞名全國的娛樂場,今天變成了「演藝大世界」的主要場地,擁有多個「新空間」,成為年輕人的潮流娛樂集中地,彷彿又回復了百年前的熱鬧。也許,也不需和別人比較,因為上海在百多年前已經被稱為「東方夜巴黎」了。


而從這個轉危為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上海這城市的文化底蘊,民間的創造能力及政府的應變能力,這些都是香港值得學習的。



茹國烈

《城市如何文化》作者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4-04-29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藝術治療支援SEN學生

保障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公平學習機會和良好成長環境是重要的社會責任。多年來,本港的教育體系以「普通中小學校」和「特殊學校」雙軌制的模式進行融合教育,保障SEN學生得到合適的支援。2008年,特區政府頒布了《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希望學校為每個SEN...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說好香港故事 擦亮旅遊金字招牌

過去的周末,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尖東海濱舉行。170支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的龍舟隊伍、逾4,000名選手,一連兩日展開激烈競逐。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表示,今年比賽陣容龐大,比賽運動員人數與到來參賽外隊的數目都比往年有增長,彰顯香港國際地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