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來論】西九重新定位 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港澳專章》,首次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不但凸顯中央政府對香港文化發展的重視,亦賦予香港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下新的使命。香港憑藉獨特的文化背景,擁有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既能協助國家向海外輸出文化軟實力,為「雙循環」戰略作出貢獻;亦能在藝術科技新時代,發展這片產業規模增長迅速的「藍海」。


「文化」將會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詞,緊接的日子香港要就文化發展訂立周詳的發展計畫,而西九文化區(下稱:西九)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在新時代之下必須盡快找出合適的定位和營運模式。


西九應定位為國際文化藝術集中地,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並非只聚焦於各類表演者在港交流,同時更需要支持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例如經典作品修復、作品鑑定等專業服務,及提供專業資格考試、版權申請等配套服務。


過去十多年社會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持續提高,甚至成為了企業的重要資產,致使知識產權交易需求與日俱增。香港有着低稅率及優越的地理優勢,打造成世界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是絕佳的選擇,故西九應積極吸引文化藝術產業落戶,並定期舉行知識產權拍賣會,以建設完整產業鏈,為香港完善文化藝術生態。


當下西九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資金流,未來三年預計赤字達到三十億,社會嘩然。單靠政府撥款及場地收益支持,要完成計畫中的西九已不現實,甚至連營運都會出現困難,未來必須採取商業和文化藝術並存的模式營運。


西九擁景觀優美的海濱長廊,加上鄰近高鐵站及港鐵站,交通便利,屬極佳的商業用地。建議盡快興建商業樓宇,引入跨國企業及中資企業租賃,以租金收入支持區內發展。同時為了避免租金過高而抹殺文化藝術人士使用園區的機會,應規定商業樓宇騰出一定空間,作為年輕藝術家的表演場地,並要確保租金不會為藝術家及藝團造成沉重負擔。


此外,西九亦可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建造場館,讓企業冠名贊助場館建造,或讓企業營運場地,除了可加快表演場地建成,亦確保日後營運不會受資金問題影響。


西九重新定位能有效完善香港的文化產業鏈,為有關產業打下堅實根基。不過,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任重道遠,西九文化區重新定位僅屬一小部分,特區政府應盡快以科學化數據及前瞻性目光制定長遠計畫,向內地部委多學習,與海外機構外多交流,在人才發掘培養、資格互認等方面加以配合,順利推展往後的工作。



霍啟剛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藝術發展局大會委員



 

原文刊於: 香港《星島日報》

刊登日期: 2021-08-28

連結: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MWLoYM

最新文章

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讓我無比自豪、無比激動。回歸以來,香港飽經風雨,但在中央的支持下總是安然渡過,浴火重生。如今,香港仍擁有穩固的國際地位,向全球證明了「一國兩制」是成功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習近平主席說:「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這句話為全港市民及國際投資者都派下了定心丸。 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能夠推動香港持續發展,為國家日益進步作貢獻。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年,在國家支持下,市民一同見證和跨越一道又一道難關。無疑,團結社會對於破解難題至關重要,而體育活動對於團結社會則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香港正處於發展的新起點,特區政府應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既可改善市民健康,又可發掘本地體育人才,提升香港未來競爭力。 記得1997年,我仍在英國留學,當年特意跟學校請假,趕及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前從英國回港,與家人一同見證歷史時刻。6月30日晚上,細雨淅瀝

新一屆立法會開局踏入第二個月,新手及連任議員共同攜手令議會運作重回正軌,貫徹落實「5點希望」,助譜特區「由亂入治而興」的管治新藍圖和憲政新秩序。然而經歷以往對議會運作長時間的衝擊,新一任議員對內要推動議會重建秩序、對外要重建市民對立法會的信任,便要在行政主導體制下,完善問責機制,優化立法監察,推動良政善治,紓解深層次矛盾。 行政主導切合香港需要 強調制度自信協調配合 香港的行政主導體制,要求行政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