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接通軟硬件共建體育灣區

過去五年,習近平主席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和深刻闡述,去年更提出「一點兩地」指示,即是「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為大灣區賦予全新的歷史定位。大灣區在體育範疇有不少競爭優勢,加上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2025年全運會的契機,未來要全面加強區內軟硬件對接,打造面向世界的體育灣區。


大灣區體育資源豐富,有不少知名度高的體育賽事,例如歷史悠久的「省港盃」足球賽、澳門格蘭披治賽車;硬件基礎亦十分優越,除了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香港啟德體育園等超大型場館快將落成,大灣區內亦有68個競賽場館正在升級。


然而大灣區賽事活動在匯聚世界頂級運動員、吸引全球體育觀眾上仍有提升空間,同時亦要加強引入國際高水平運動隊伍訓練競演、提升職業俱樂部項目多樣性、聚合體育服務產業鏈、建設體育科研學術交流平台。

硬聯通軟銜接 創新思維求突破


要推動建設「粵港澳體育灣區」,我們有不少工作需要開展。首先,圍繞「三地三中心」,即重大賽事活動承接地、體育組織區域總部集聚地、高水平運動員訓練基地、運動醫學和康復治療中心、體育教育及學術交流中心和體育產業會展中心等六大核心功能,將大灣區打造成「三地三中心」示範點,促進不同產業相互支持發展。


此外,我們也要推動體育板塊的硬軟件對接,一方面是「硬聯通」,優化場地、資金、人才等全要素資源配置,建設體育社會組織服務陣地,試點開展國際化體育人才驛站建設,探索人才引進政策;另一方面是「軟銜接」,落實體育規則銜接,探索建立互通互認的標準積分制度體系,研究「一事三地」、「一策三地」的創新舉措。同時我們應該豐富粵港澳大灣區賽事體系,打造大灣區公開賽、挑戰賽、精英賽等區域賽事;亦應共同承辦國際知名賽事,聯合打造國際賽事品牌。


最後,大灣區有豐富的嶺南體育文化內涵,例如武術、龍舟、龍獅等傳統項目文化,可以通過展覽、展演等活動,講好一代宗師葉問、乒乓球冠軍容國團、棒球項目之父梁扶初等嶺南體育名人報效祖國的故事。我們亦可考慮開設青少年體育交流營,以「同生活、同運動、同體驗」幫助三地青少年了解灣區體育發展,加深情感聯繫,培養家國情懷,促進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探索大灣區制度融合,以體育凝聚人心,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未來的重要工作,期待香港的體育界友好,多深挖箇中機會,共同為大灣區發展作出貢獻。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4-03-18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政府應推動戲院行業轉型創新

2024年對香港電影業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兩部電影《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破億,對業界是很大的鼓舞,但仍然未能改善整體的困局。近日2024年香港票房出爐,全年總收入為13.4億元,比2023年的14.3億元下跌了6.2%,成為近13年新低。...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推進機制改革 提升盛事質量成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國家提出的重要規劃,而大型盛事活動則是最佳的呈現方式。近年本港致力打造盛事經濟,要推進盛事產業化,需要放眼長遠,由「量」向「質」提升,並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積極發展文體IP授權、文化融資等新業務。在場地維護更新、租用機制,以及盛事資助分配上,當...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