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以「文化+」推動產業轉型已時不我待

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球經濟疲弱,香港當然亦受到影響。回看2023/24財政年度特區政府上半年的財政狀況,期內的實質收入與財政預算案的全年預期仍有一段頗大差距。特區政府須重新審視香港經濟結構,透過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收入。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引香港要全力建設「八大中心」,文化體育產業將是新興的經濟增長「火車頭」,同時也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可是,特區政府對文化、體育仍然保持着以資助為主導的思維,未能真正將文化、體育看成一個產業,固有框框有待突破。


政府為文化、體育機構提供資助本身不是壞事,畢竟要落實文體項目,是需要一定資源。不過,政府現有的大多數資助計劃,只限非牟利機構申請,作用始終不能持久。而且,創造具有國際級數的作品或技術,例如荷里活的人工智能電影特效,需要投入數以億元資金,政府現有的資助計劃實在無法推動。因此,政府需要在單純資助與高效市場參與之間作出平衡。


過去一段日子,筆者積極主張善用香港各個優勢產業,推廣「文化+」概念。香港與紐約、倫敦,並稱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有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優勢,絕對有能力發展文化估值、保險、融資的業務。另外,粵港澳大灣區潛力無限,只要通力合作錯位發展,將可以發揮協同效應。筆者亦曾建議利用「大灣區投資基金」,容許企業參與,與廣東省共同發展和投資具有潛力的文體項目,打造由香港領頭的「灣區品牌項目」,為文體產業化注入動力。可是,當香港仍處於研究階段的時候,內地已經比我們走快了很多步。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作指導單位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融資聯盟」最近在廣東省成立,希望搭建出一個投融資平台,為文化產業打造一個投資生態圈,以「文化+金融」賦能高質量發展。聯盟首批成員包括各地的私募股權機構、證券公司、文化國企等,但未見有香港機構入選。至於今年深圳市讀書月,也有出版交流論壇,以及其他不同種類的深港「共讀雙城」活動,為加強兩地之間的交流,創造發展機遇。因應內地的發展進度,特區政府須與時同步,在總體規劃和實際行動中發揮「灣區思維,互助互補」精神,除了繼續提供資助、支持多元文體項目發展外,亦應該推動企業參與文體產業化,加強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合作,為香港帶來新動能,落實好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在國家發展過程中作出貢獻。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12-04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藝術治療支援SEN學生

保障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公平學習機會和良好成長環境是重要的社會責任。多年來,本港的教育體系以「普通中小學校」和「特殊學校」雙軌制的模式進行融合教育,保障SEN學生得到合適的支援。2008年,特區政府頒布了《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希望學校為每個SEN...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說好香港故事 擦亮旅遊金字招牌

過去的周末,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尖東海濱舉行。170支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的龍舟隊伍、逾4,000名選手,一連兩日展開激烈競逐。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表示,今年比賽陣容龐大,比賽運動員人數與到來參賽外隊的數目都比往年有增長,彰顯香港國際地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