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精準抗疫迎新常態 平衡經濟實現復甦

康文署場地及表列處所自去年十二月初關閉,體育及文化業界望穿秋水終於等到政府宣布重新開放部分康樂場地,然而重開力度與業界期望依然相距甚遠。抗疫一年,業界理解政府的憂慮,自願提升防疫措施只求有序復工,惟政府不改見步行步、拖拖拉拉的抗疫手段,繼續犧牲部分行業、斷絕數以萬計家庭的生計。

市民抗疫疲勞場地關閉無補於事

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年,政府動輒「一刀切」關閉場地以減少市民聚集。然而隨着市民出現抗疫疲勞,即使場地關閉,假日仍見滿街滿巷人頭湧湧, 食店大排長龍,有關措施效果成疑,反而剝奪了市民做運動、透過欣賞文化表演放鬆心情的機會。

以執筆之時仍然被勒令關閉的戲院為例,早於去年五月已有戲院以「鑽石形」安排座位,觀眾之間最少分隔兩個座位,而且前後不會有其他觀眾,加上量體溫、戴口罩、不准飲食、場地消毒等措施,感染風險相信較外出用膳還要低,在開放營業的期間更未有出現傳播或群組感染。

文化及體育場地亦然,文化場地曾有表演有樂手確診,亦有演唱會有觀眾確診,但在嚴格防疫措施下未有出現傳播;體育場地方面,不少運動身體接觸有限,例如球拍運動、跑步等,二人相距比1.5米社交距離更遠,加上運動能強身健體有助自身抗疫力,「一刀切」關閉顯然不是理想做法。

然而政府未有諮詢業界,亦未有正視業界的防疫成果,歷經一年的場地開開關關,行業已經遍體鱗傷,此刻政府必須做到精準抗疫,才能平衡經濟發展。現時疫情逐步好轉,政府應盡快逐步重開各類場所;未來應在短期內訂立清晰的準則,將場所以不同級別風險劃分,針對不同風險的場所採取不一樣的對策,取代以往的「一刀切」做法。

訂立準則按風險處理場所開放

康文署轄下場地對業界而言不是簡單的娛樂消遣,是大家的工作和生計來源。即使疫情嚴峻,風險較低的場地亦可以在安全情況下保持對公眾開放,部分場地更可以利用「氣泡」形式供業界使用,例如文化表演場地有條件地供業界進行錄播及排練、體育場地供職業訓練及認可運動員使用等等。

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如其來的天災,持續的時間超乎所料,防疫抗疫必須做得精準,才能將對市民的影響減至最低,避免人禍。第四波疫情回穩為政府帶來喘息的機會,政府應把握時間檢討過往防疫抗疫工作的不足之處,做好期望管理;若未來再有下一波疫情,能夠有充分準備、精準彈性地應對,體現靈活多變的香港人精神。


霍啟剛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
香港藝術發展局成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
刊登日期:2021-02-10

最新文章

塑造文化之都 打造人文香港

筆者從去年9月起在香港文匯報刊登「剛好有理」文章,分享對於本地文化體育的看法,不知不覺已持續了一年。文化藝術已經成為香港閃耀的名片,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確立了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善用香港「一國兩制」制度的優勢,為香港在新時代新征程定下了新的使命。西九文化區設施近年陸續落成,M+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先後開放,內地和海外遊客來港,可以感受文化之都的魅力。接下來,

香港要成為推廣中華文化的平台

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讓我無比自豪、無比激動。回歸以來,香港飽經風雨,但在中央的支持下總是安然渡過,浴火重生。如今,香港仍擁有穩固的國際地位,向全球證明了「一國兩制」是成功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習近平主席說:「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這句話為全港市民及國際投資者都派下了定心丸。 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能夠推動香港持續發展,為國家日益進步作貢獻。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發展體育事業 提升香港競爭力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年,在國家支持下,市民一同見證和跨越一道又一道難關。無疑,團結社會對於破解難題至關重要,而體育活動對於團結社會則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香港正處於發展的新起點,特區政府應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既可改善市民健康,又可發掘本地體育人才,提升香港未來競爭力。 記得1997年,我仍在英國留學,當年特意跟學校請假,趕及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前從英國回港,與家人一同見證歷史時刻。6月30日晚上,細雨淅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