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年,在國家支持下,市民一同見證和跨越一道又一道難關。無疑,團結社會對於破解難題至關重要,而體育活動對於團結社會則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香港正處於發展的新起點,特區政府應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既可改善市民健康,又可發掘本地體育人才,提升香港未來競爭力。
記得1997年,我仍在英國留學,當年特意跟學校請假,趕及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前從英國回港,與家人一同見證歷史時刻。6月30日晚上,細雨淅瀝,11時許我與祖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直播。英國國旗和港英旗徐徐降下後,到7月1日零時正,解放軍軍樂團奏起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旗與區旗在樂聲中徐徐升起,兩面旗幟隨風飄揚,不論是現場參與儀式的觀眾還是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的市民,心情也無比激動,感覺猶如親手揭開歷史新一頁。坐在我旁的祖母雙眼泛着淚光,強忍着激動的心情輕聲唸着:「回歸了,我們回歸了。」
祖父、父親和我,在香港以至內地體育發展的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回歸25年來,體育對於國家,對於社會發展的意義一直在變化。回歸初期,我的祖父和父親持續為北京申辦奧運奔走,在不同的國際體育平台為國家發聲,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希望透過舉辦奧運,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風采和智慧、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形象和決心。
體育盛事展現民族風采
2001年7月,國際奧委會宣布,北京奪得2008年奧運主辦權,全國人民走上街頭揮動國旗歡呼雀躍。當時身在北京的我,也走到天安門廣場與民眾一起搖旗吶喊。2008年北京奧運,的確讓世界認識中國,中華文化風潮席捲歐美,外國人紛紛學習使用筷子,也有外國人來到中國升學、學習普通話。現在我們到外國旅遊,也不時聽到當地人用普通話向我們說「你好」和「謝謝」。
北京奧運圓滿落幕後,國家隊運動員訪港,全城氣氛高漲,多場表演門票一票難求,現場座無虛席。市民為一睹國家隊運動員的風采而興奮,為國家體育成就而驕傲,濃情盡現。
全民運動促進社會健康
體育於團結社會的作用毋庸置疑。經歷北京奧運後,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產生新的飛躍。到了現在,國家更重視全民健康、全民參與運動,體育運動對我們的意義不只是精神上團結各界,更重要是推進健康建設,提高運動的氣氛及氛圍,成為真正的體育強國。
適逢國家把體育活動的意義昇華之際,2021年舉辦的東京奧運,中國香港代表隊取得歷來最好的成績,當中包括劍擊運動員奪得回歸後首面金牌,奧運會場上首次同時奏國歌、升區旗,令香港人無比興奮、無比自豪;同時社會對運動員的關注,達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熱情未有冷卻。
今次港隊亮麗的成績可說是自2002年政府提出把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回報。然而時代正在轉變,我們更加需要在「三化」之上加上「產業化」及「專業化」,釋放資源投入體育界,全面推進全民健康進程,並藉社會氣氛帶動香港體育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產業鏈,令運動員及運動相關專才有更好的待遇及更廣闊的出路。
霍啟剛
立法會議員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
刊登日期:2022-06-11
連結:https://bit.ly/3O7yn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