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展現跨界力量 貫徹「文體+」理念

「剛好有理」專欄的目的,是希望將文化體育的概念滲透到每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期望與各位讀者探討文化體育發展的觀點。專欄會邀請各位文體界朋友們一起撰寫,從不同維度分享對於本地文化體育發展的看法。


文化體育的發展「有理」,也需要「有你」,人人可以參與文化、享受文化和創造文化。


不知不覺,筆者上任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別立法會議員已是半年有餘。在立法會的平台上,議員需要從政策制訂的角度考慮文化和體育發展的方向,透過不同的政策推動文體發展。


近年社會對文化和體育的關注日益提高,議會內的同事也熱衷於文化體育活動,大家經常一起交流,探討如何完善相關政策。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加上政府新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大家對於文化體育的普及化、產業化、國際化以及跨界別嘗試有更多期待。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義的概念,坊間也有諸多探討,影響着社會各個層面。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本地資深文化學者茹國烈提出以BEAM來解構這個概念——信念和價值觀(Belief and Value)、日常生活風格(Everyday lifestyle)、藝術和創造(Arts and Creation)、記憶(Memories),認為文化就是人類為世界創造出來的意義。


的確,文化就是創造意義,筆者在2021年提出「文體+」概念,同樣重視文化賦予的意義和價值,例如文化和體育,能夠與科技、工業、金融、城市規劃等等產生協同效應,創造更多跨領域、富有意義的活動和產品,更相信文化帶來的附加值,能夠為這座城市創造獨有的軟實力;更重要是善用文化體育獨有的吸引力,吸引年輕人投身其中,為他們開拓文創產業的新出路,找到發展方向和上升空間。


李家超特首在競選時提出對香港文化的期望,致力把香港塑造成「文化之都」,並推動創意經濟,這也是香港社會的共同願望,也是國家的期望。香港本地擁有大量寶貴的文化資源,不論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當代藝術創作,隨着西九文化區場館設施逐漸落成,將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如何更好地善用各類文化素材,講好香港故事和中國故事,有待香港人共同開創屬於我們的新道路。


期待這個專欄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關注、參與到文化體育事業之中。



霍啟剛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2-09-19

連結:https://bit.ly/3doHL7b

最新文章

上周陳沛良議員提出的「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議案,引起社會對心理精神健康的討論。經歷了疫情3年,新冠疫情令學童無法到校上課,在家網課令學童產生額外的精神壓力。近日,社會逐步復常,全面復課,學童及家長也要重新適應。突然的轉變容易引發精神困擾,特別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 2021/22年度,中小學生中SEN學童佔比近一成,需要政府更多關注和支持。然而,基層精神健康服務卻未必如意。現時,香

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總結了過去不平凡5年的工作成果,從各項實例中展示人大制度理論和人大工作實踐取得了重要進展,人大代表的作用亦持續提高,為人民帶來更好生活。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我有三個感想: 第一,報告突出全國人大維護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的角色。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到的「五點展望」中,第一點是關於做好憲法實施和立法工作,涉及港澳台。上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完善特區選舉制

全國兩會是國家一年一度的盛事,很多關鍵詞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有指標性的意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穩住民生、促進經濟為主調,回顧了過去的工作成就,亦就新征程再出發提出了貫徹二十大精神的清晰發展方向,為國家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作出部署。 2022年,政府推出穩住經濟的一籃子工作,穩住了經濟。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位,實現了3%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