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去年9月起在香港文匯報刊登「剛好有理」文章,分享對於本地文化體育的看法,不知不覺已持續了一年。文化藝術已經成為香港閃耀的名片,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確立了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善用香港「一國兩制」制度的優勢,為香港在新時代新征程定下了新的使命。西九文化區設施近年陸續落成,M+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先後開放,內地和海外遊客來港,可以感受文化之都的魅力。接下來,啟德體育園及其他表演場館將會相繼落成,硬件設施已經逐步完善,為實現上述兩個中心定位打下了更穩固的基礎。香港需要推動文創產業化,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合作,讓文化藝術成為香港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產業,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貢獻。
讓文藝走進社區
人文精神與文化藝術密不可分。文化藝術能夠陶冶性情,也能抒發內心思緒。文化藝術創作的靈感,大多時候不是悶在房間拍拍腦袋激發出來,而是透過生活觀察,與社會不同層面交流逐漸積澱,關懷社會的心不可或缺。香港文匯報一直心繫群眾,關懷社會弱勢,積極傳播愛國、愛港、愛社區的信息,正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透過香港文匯報的文章,讓我們了解到香港市民生活的挑戰與收穫,特別是文化類消息,報道在各個藝術領域默默耕耘的文化工作者,他們的創作與表演心得,讓我們知道香港的文化基礎所在,抓住其發展脈絡,向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奮進。
文化存在於城市的每個角落,正如「剛好有理」專欄的初衷:文化體育的發展「有理」,也需要「有你」。人人可以參與文化、享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為文化帶來創新的表達方式及活力,同心協力打造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化藝術不等於曲高和寡,而是要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入社區,讓生活充滿文化藝術,是推動文化持續發展和產業化的重要一步。文化藝術工作者要多到社區與市民交流,了解他們的興趣,以更有效地推展文化藝術,為社會建立出一股文化氛圍。
建設「人文灣區」增進彼此了解
今年筆者在深水埗開設一處人文藝術空間,不足千呎的展覽空間加上咖啡茶座,地方有限卻思維無限,在6月中開幕後,舉辦過不同主題的展覽及工作坊,鼓勵藝術工作者向市民展出作品,使這空間能扮演橋樑角色,讓藝術走入社區,融入生活,讓市民接觸文化藝術,了解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人文灣區」,「人文」二字,也是筆者對這個藝術空間的期望,讓它不只是一個展示的空間,更重要是將文化藝術變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以文化藝術支持社區、服務基層,加強人文交流,透過展覽、工作坊、讀書會、放映會等等不同活動,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成就彼此的了解,共同創造連結,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事實上,香港也不乏相同理念的人士或更加創意的點子,單是深水埗就有不少以社區文化為賣點的小店,也有越來越多設施開始加入文化藝術元素,比如以文化藝術改造的公園設施、遊樂場,以及以藝術為主題的商場,還有2011年市區重建局推出的「藝術文化融入舊區」夥伴項目,都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創意和活力。期待將來會有更多人願意嘗試和參與,商界願意投資其中,而政府的文化藍圖能夠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讓城市有更多文化空間。
人民是國家的根基,而文化是凝聚民眾的力量,盼望香港文匯報、筆者的專欄和人文藝術空間可以拋磚引玉,讓更多同路人思考如何推動文化發展、文化普及,思考如何將中華文化以創新的方法傳播出去,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貢獻力量。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
刊登日期:2023-09-0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