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香港可攜手敦煌 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日前筆者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視察組考察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嘉峪關市、張掖市、武威市及蘭州市。其中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令筆者對香港如何說好中國故事、對外宣傳我國歷史及中華文明有深一層的想法。

敦煌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當地的石窟及壁畫聞名於世,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就像一個圖書館,記載着以往的社會和文化交流盛況,包括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飛天,讓我們可以想像到當時的繁華景象。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我們要善用香港的獨特優勢,對外宣傳我國的歷史和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


香港不同機構可與敦煌市加強合作,擴闊展覽種類和規模。翻查資料,敦煌研究院分別於2014、2018及2022年與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了3次展覽,每次展覽都吸引大批市民及遊客參觀,大大增加他們對敦煌文化的喜愛。近年,香港多個文化場地相繼落成,例如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可善用此等面向國際的文化平台,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商討合作的可行性。


筆者在今年施政報告諮詢中提出了「中華文化月」的概念,每年邀請一個省份合作向外推廣中華文化,倘若政府接納有關建議,或能成為其中一個合作點。


加強數字應用,以更多形式展示歷史文化,能夠令中華文化突破地域時空界限向外推廣。近年敦煌研究院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持續將文物數字化。據了解,2013年研究院便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將部分石窟及壁畫進行掃描,以投影技術重現於觀眾眼前;去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敦煌展覽,已經展示出掃描和投影技術非常成熟。


最近,筆者留意到北京故宮推出了《每日故宮》應用程式,讓用家每日收集一件數字藏品,更好地推廣相關的文化內容;若敦煌參考有關做法,定能讓全球不同國度的人認識敦煌。另外,《長安三萬里》這部電影掀起了一股「唐詩熱」,證明創新的手段展示中華文化是大眾所接受的。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建議敦煌下放各種知識產權的應用,與香港藝團、影視機構合作,讓敦煌文化以音樂、舞台表演等方式呈現。


現時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及柴灣青年廣場均有舉辦敦煌實習計劃,每次都收到不少青年踴躍報名,證明敦煌文化有極高的吸引力。有關計劃不但是敦煌文化普及的重要手段,亦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及進入文物修復行業。


天水圍將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惟現時香港各所大學未有一個專門培養相關人才的學科。期望敦煌實習計劃將來可增加每年的實習名額,令有潛力的香港青年可以學習到各種專業技術,支持香港建立文化服務後勤基地,為國家不同城市服務。


香港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肩負着傳播中華文明的責任,相信未來敦煌與香港能夠加強合作,一同併船出海,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9-18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政府應推動戲院行業轉型創新

2024年對香港電影業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兩部電影《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破億,對業界是很大的鼓舞,但仍然未能改善整體的困局。近日2024年香港票房出爐,全年總收入為13.4億元,比2023年的14.3億元下跌了6.2%,成為近13年新低。...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推進機制改革 提升盛事質量成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國家提出的重要規劃,而大型盛事活動則是最佳的呈現方式。近年本港致力打造盛事經濟,要推進盛事產業化,需要放眼長遠,由「量」向「質」提升,並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積極發展文體IP授權、文化融資等新業務。在場地維護更新、租用機制,以及盛事資助分配上,當...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