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香港可攜手敦煌 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日前筆者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視察組考察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嘉峪關市、張掖市、武威市及蘭州市。其中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令筆者對香港如何說好中國故事、對外宣傳我國歷史及中華文明有深一層的想法。

敦煌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當地的石窟及壁畫聞名於世,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就像一個圖書館,記載着以往的社會和文化交流盛況,包括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飛天,讓我們可以想像到當時的繁華景象。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我們要善用香港的獨特優勢,對外宣傳我國的歷史和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


香港不同機構可與敦煌市加強合作,擴闊展覽種類和規模。翻查資料,敦煌研究院分別於2014、2018及2022年與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了3次展覽,每次展覽都吸引大批市民及遊客參觀,大大增加他們對敦煌文化的喜愛。近年,香港多個文化場地相繼落成,例如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可善用此等面向國際的文化平台,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商討合作的可行性。


筆者在今年施政報告諮詢中提出了「中華文化月」的概念,每年邀請一個省份合作向外推廣中華文化,倘若政府接納有關建議,或能成為其中一個合作點。


加強數字應用,以更多形式展示歷史文化,能夠令中華文化突破地域時空界限向外推廣。近年敦煌研究院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持續將文物數字化。據了解,2013年研究院便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將部分石窟及壁畫進行掃描,以投影技術重現於觀眾眼前;去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敦煌展覽,已經展示出掃描和投影技術非常成熟。


最近,筆者留意到北京故宮推出了《每日故宮》應用程式,讓用家每日收集一件數字藏品,更好地推廣相關的文化內容;若敦煌參考有關做法,定能讓全球不同國度的人認識敦煌。另外,《長安三萬里》這部電影掀起了一股「唐詩熱」,證明創新的手段展示中華文化是大眾所接受的。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建議敦煌下放各種知識產權的應用,與香港藝團、影視機構合作,讓敦煌文化以音樂、舞台表演等方式呈現。


現時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及柴灣青年廣場均有舉辦敦煌實習計劃,每次都收到不少青年踴躍報名,證明敦煌文化有極高的吸引力。有關計劃不但是敦煌文化普及的重要手段,亦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及進入文物修復行業。


天水圍將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惟現時香港各所大學未有一個專門培養相關人才的學科。期望敦煌實習計劃將來可增加每年的實習名額,令有潛力的香港青年可以學習到各種專業技術,支持香港建立文化服務後勤基地,為國家不同城市服務。


香港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肩負着傳播中華文明的責任,相信未來敦煌與香港能夠加強合作,一同併船出海,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9-18

連結:https://bit.ly/3LqXlwO

最新文章

杭州亞運已於上周六正式開幕,筆者以杭州亞運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身份參與,並與近200名港隊運動員一同出席在杭州奧體中心舉辦的開幕典禮,8萬個座位的場館滿座,歡呼聲此起彼落,加上多場壯觀的大型表演,這個「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讓置身其中的我們感到非常驕傲。 筆者以往亦曾經擔任過大型運動會的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惟今次以團長身份在自己國家參與大型運動會,感到十分開心和驕傲,亦有責任盡地

「十四五」規劃指出香港要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電影產業如何為此貢獻力量?我們一直深入思考。近日,為期兩周的「光影灣區‧嶺南風韻—廣東電影展映周」先後在香港和澳門開幕,為解答問題提供了一個小小的註腳。影展活動是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銀都機構與廣東省電影局通力合作,遴選了10部不同題材的粵產電影,讓廣大香港及澳門同胞透過光影,在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裏面感受活色生香的嶺南

上周,香港藝術發展局正式宣布,首屆「香港演藝博覽」將於2024年10月14日至18日舉行。作為藝發局的新任主席,筆者非常榮幸參與到「香港演藝博覽」的籌備中,並期待博覽會能夠成為演藝界的旗艦平台,不僅增加全球文化藝術交流,更能夠幫助香港文化藝術界打破瓶頸、尋找更多合作夥伴,建立一個具經濟效益的商貿平台。 當前是香港籌辦演藝博覽的最佳時機。香港是中西薈萃,充滿動感的國際大都會,植根於中國傳統,融匯多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