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周末,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尖東海濱舉行。170支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的龍舟隊伍、逾4,000名選手,一連兩日展開激烈競逐。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表示,今年比賽陣容龐大,比賽運動員人數與到來參賽外隊的數目都比往年有增長,彰顯香港國際地位。
旅遊業及私人消費不僅是支持香港疫後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之一,亦是為市民提供工作機會的重要產業平台。發展盛事經濟作為今年拚經濟目標的重要舉措,其深度與廣度都迎來了多面向的新發展。上周立法會「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理念,發展香港盛事經濟」議員議案,引起在座議員熱烈探討,意見不乏發展多元化旅遊模式、開拓多樣性的特色旅遊資源、打造創新旅遊產品、改善社會民生等觀點。這些都是發展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方向,但到底要如何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筆者想在此分享兩個已取得不錯成果的社區實踐作為例子。
第一個是由藝發局主辦、邀請藝術團體策劃的「城中藝遊」項目,目前已推出兩條別具特色的旅遊路線,「大坑小城」及「圓塱食誌」。當時項目一推出就收到大量報名,迅速額滿,可見大眾對地區文創、傳統產業和在地美食興致盎然。其實,特區政府應繼續發展這類串聯多元文化元素的項目,整合本港大大小小的古蹟資源,連結18區「打卡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程,並透過經貿辦做好國際宣傳。香港豐富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資源是吸引旅客眼球的一大亮點,有助釋放旅遊消費潛力。
第二個是由中英劇團推出的「口述歷史戲劇計劃」,邀請地區長者分享他們的「傳耆」故事,並創辦「禧戲劇場」,讓長者以戲劇形式演繹人生旅途中的點點滴滴。這類活動不止傳揚了歷史文化,還為香港發展歷程注入情緒價值,培養觀眾對香港的深厚情感。劇場運行至今超過10年,為長者社群帶來正面影響,做到以戲劇藝術服務社區的成效,提升地區人情味,是說好香港城市故事的良好實踐之一。現時香港旅遊業界全力發展「深度遊」,而這類「傳耆」故事將香港繁華背後充滿人情味的一面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來,相信可使遊客身臨其境,加深對香港的印象。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香港有獨特的歷史淵源,對國際遊客甚具吸引力。翻看政府發布的香港盛事年表,政府對「盛事」的定義不只聚焦於一些大規模或高成本項目,還囊括能夠展現香港魅力的各類活動。政府可以按盛事規模分級,提供適切資源。具體而言,政府在對外爭取超大型盛事活動的同時,亦應積極考慮善用區域特色故事,為民間藝術團體及傳統文化產業提供支援,打造「地區文化傳承劇場」這類新品牌活動,以小市民的角度向遊客說好感人的香港故事。
另外,筆者曾多次提及數據可以作為制定政策的基礎,也是幫助政府制定出針對性宣傳策略的最佳工具,因此政府應積極在盛事活動中收集各類型數據,諸如每項盛事的主要客戶群特性、活動反饋、後續影響等,並作出深入分析,找準香港的盛事旅遊定位。
要將香港「最佳旅遊目的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並非只有特區政府有所作為,文化業界、餐飲業界,乃至每一位市民,都要通力合作,在共同努力下才能帶旺人氣、財氣,讓「無處不旅遊」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4-06-1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