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引入不少優秀的內地劇目,繼上周五觀賞舞劇《詠春》之後,周日筆者也觀賞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呈獻的《只此青綠》,感觸頗多。關於《詠春》,早前在社交媒體和去年12月「剛好有理」專欄已經分享過,這次也希望藉此專欄介紹《只此青綠》這部舞劇。
中華文化精神和歷史沉澱
《只此青綠》靈感來自一幅故宮博物院藏品、北宋天才少年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圖》。這幅畫可謂是青綠山水的頂尖之作,12米的畫卷畫出了前無古人的千里江山壯麗景色,整幅畫卷比《清明上河圖》還要長一倍。然而因為千年歲月洗禮,其厚重色彩容易剝落,因此絕少有公開展出的機會。今次通過舞蹈、詩詞、音樂,讓這幅國寶能夠以不同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作為觀眾也覺得特別有幸。
演出精彩絕倫,一幅畫如何能夠講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自然考驗編導的創意和功力。沒有複雜的布景、浮誇的造型,整體的設計簡約卻優雅,服飾清爽。與平時觀看的劇目不同,主角之一「青綠」更不是一個具象的人物,但靠演員的演繹,舞蹈慢而有力,呈現出中國山水的沉靜、大氣、激昂,又可以感受到中華山水的氣質、中華文化的精神、中華民族的歷史沉澱,有種沉靜和不動的力量。
爆款劇目傳播文化軟實力
今次的觀演體驗,也推動筆者思考許多問題。康文署能夠邀請到內地最頂尖的舞團和劇目來港,全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見證謝幕時觀眾站立鼓掌的興奮場面,筆者既是由衷地開心,也在反思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以結果為目標」,讓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香港,發揮我們國際化、多元化的優勢,通過一部爆款演出落地香港,描述好、傳播好我們的文化軟實力。
首先,可以向在港的外籍人士講好中國故事。例如,平時管弦樂、芭蕾舞的節目中外國觀眾的比例較多,中國舞就比較少見,主辦方可以更加積極主動邀請更多外國領事、外國商會參與,在他們的群體、圈子宣傳和策劃活動,吸引更多外籍人士來觀賞演出,從而影響並通過他們傳播中國文化;還有今次康文署特意為演出安排了舞蹈大師班,這些活動還可以繼續延伸到社區、到學校,更加立體地呈現中國文化的內涵。
筆者還有一點觀察,《詠春》和《只此青綠》兩部舞劇接連在香港演出,內地短視頻平台引起很多熱度,很多自媒體賬號的短片都更加增強了演出本身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香港本地的演藝活動大多只局限於行業內討論,將來我們也要思考如何利用短視頻和各類自媒體平台,擴大節目的受眾群體,培養粉絲,進一步為文化藝術內容探尋更多破圈的發展空間。
不得不提,深圳市委宣傳部與市文旅局對《詠春》進行全力宣傳推動和品牌打造,發動深圳全市宣傳力量。除了傳統媒體之外,更依託時下年輕人喜愛的嗶哩嗶哩、微博、抖音、小紅書等互聯網平台,讓他們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熱愛者、傳播者。
為演藝項目探尋更多商機
深圳市政府也非常支持文創設計和商務合作,根據舞劇人物設計各類的潮玩手辦打造「詠春士多」,大受年輕人歡迎。商務合作方面,就在上周,《詠春》的8位舞者更攜手國際影后楊紫瓊為知名外國運動服品牌推出新年宣傳片,透過展示中國武術詠春和舞蹈,帶出「新春,詠春」的概念。筆者明顯感受到,《詠春》這套舞劇,本身不斷跨界破圈,商業價值和資源也在不斷積累增加,讓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走出去。
再回看香港本地製作,也不乏非常優秀的創作,近期由西九文化區和香港話劇團聯合主辦及製作的《大狀王》就深受觀眾喜愛,筆者也非常期待在香港可以打造一部蘊含中華文化、代表本地特色的爆款劇目,把中國元素的內容,以現代手法呈現,再加上香港的專業視角,主動出擊,實現跨界突破。
霍啟剛
立法會議員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4-01-1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