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推灣區暢遊通行證 吸高增值過夜客

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其盛衰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率有一定的影響。在疫情前,香港的旅遊業非常興旺,佔本地生產總值約4.5%,而就業人數接近25.7萬人,即全港總就業人數的約6.6%。過往,香港以購物天堂、美食之都自居,但是面對鄰近地方如深圳、海南等的直接競爭,令香港旅遊業情況出現了重大改變。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2023年首11個月的旅客總數只有大概3,000萬人次,數字只有2018年的約一半,實際過夜旅客人次大幅下跌。而且,現時的客源亦較為單一,主要來自內地,往後倘若有更多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將有機會導致過夜旅客數目進一步減少。面對如此情況,旅遊業、酒店業、零售業的經營響起了警號,要是不積極解決,將會帶來失業率上升、租金下跌等一連串負面影響。


上周,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在接受立法會議員質詢時曾表示,開拓客源、吸引更多高增值過夜旅客,是香港特區政府發展旅遊的主要策略之一。在眾多轉型方向中,筆者認為政府應善用中西文化交融的優勢,發揮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打造文化體育旅遊樞紐,以配合國家近年一直貫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工作方向。


現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管理15間博物館及2個文化空間,展品涵蓋藝術、歷史和科學三大範疇,接下來還會陸續興建國家發展成就館、文物修復資源中心等新設施。同時,康文署每年舉辦約7,000 場文化節目及活動,觀眾和參與人數超過200萬。可見,特區政府其實有大量文化資源可以整合支持文化旅遊。雖然康文署已經推出博物館通行證多年,個人申請者只需要付出50元港幣便可以在一年內無限次參觀轄下博物館的常設及專題展覽,但對旅客而言,他們只會在香港短期逗留,沒有需要購買長達一年的通行證。加上通行證可參觀的景點較為單一,對旅客的吸引力也較為有限。


參考外國情況,法國巴黎推出巴黎全天暢遊通行證,購買者可以乘坐觀光巴士、參觀凱旋門、探索巴黎水族館等,幫助旅客規劃行程。日本也推出Nippon Pass周遊券,可在東京、大阪、沖繩、鎌倉等100多個景點使用。特區政府應考慮進一步加強與各個法定機構和商界合作,例如港鐵、天星小輪、巴士等交通工具,以及海洋公園、其他資助機構旗下的文化設施,透過政府牽頭協調,推出一張類似的通行證,為文化體育旅遊打下基礎,吸引更多海外高增值過夜旅客來港留宿。


此外,國家移民局日前宣布了5項新措施便利外籍人士來華,廣州南沙亦將實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經常強調優勢互補,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把握2025年全運會的契機,積極與大灣區內地九市和澳門進行商談,打造一張大灣區文化遊通行證,讓「一程多站」的旅遊模式更好實現。


總括而言,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需要善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積極求變,不單是旅遊業,而是整個經濟結構重新建立,讓東方之珠再創輝煌。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4-01-22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政府應推動戲院行業轉型創新

2024年對香港電影業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兩部電影《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破億,對業界是很大的鼓舞,但仍然未能改善整體的困局。近日2024年香港票房出爐,全年總收入為13.4億元,比2023年的14.3億元下跌了6.2%,成為近13年新低。...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推進機制改革 提升盛事質量成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國家提出的重要規劃,而大型盛事活動則是最佳的呈現方式。近年本港致力打造盛事經濟,要推進盛事產業化,需要放眼長遠,由「量」向「質」提升,並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積極發展文體IP授權、文化融資等新業務。在場地維護更新、租用機制,以及盛事資助分配上,當...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