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每個中國公民應有的義務,也是推動國家走向富強的基礎力量。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民心的凝聚更為重要,而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就是箇中關鍵。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下稱「草案」)已經完成初審及公眾諮詢,雖然法例不一定會納入基本法附件三,但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全社會都有責任配合國家全方位推動工作,讓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根植於每一個香港市民的內心。
第一,政府推動多部門協作,牽頭組織推動愛國教育,引起大眾關注。推動愛國教育是特區政府的責任,李家超特首早前亦已表示特區政府會對接國家在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過往,社會都聚焦於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局成為了推動的主力,表達方式較為傳統。但正如草案所言,我們應按學生需要「採取豐富適宜的教學方式」,筆者認為應突破現有思維,做好各部門之間的協調。例如草案提到需要推廣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等,康文署旗下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可借常設展更新的機會加入相關元素;大受歡迎的太空館天幕電影應上映與中國航天有關的影片;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智方便」亦可考慮加入虛擬實境功能,讓市民、遊客獲得親歷其境的沉浸式感受。相信跨部門落實的創新展示手法,將可以引起社會各界的興趣,為推動愛國教育工作打下穩固基礎。
第二,支持民間團體參與推廣工作,將愛國思想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除了特區政府牽頭推動外,要令受眾群體更廣,民間團體的參與必不可少。除了繼續推動各類主題交流考察團及愛國主義相關的論壇、講座外,亦可以更多採用中華傳統文化,例如水墨畫創作、中國功夫等,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此外,鼓勵團體活化跟英雄烈士和先進模範人物有關的歷史古蹟,例如抗戰遺址,可以讓公眾以不同方式認識民族精神。筆者早前亦曾撰文建議優化「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提倡放寬申請團體的資格,倘若為商業機構的參與加入更多彈性,相信能有效確保場地的長期營運能力,讓愛國思想得以持續傳播。
第三,善用粵港澳大灣區資源,共同邁步前進。廣東省現時共有一百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涵蓋名人故居、抗戰遺址等,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內經常探討一程多站旅遊,特區政府應與內地共同制定紅色旅遊路線建議行程,讓大灣區內人民在互動的過程中更了解國家歷史。現時,特區政府為非牟利機構提供了多個內地交流資助計劃,以提升青年的民族身份認同。筆者建議應在申請條款中清楚列明參觀日程需要包含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並在活動結束後評估成效,進一步加強交流團的成效。
總括而言,要讓愛國主義教育取得顯著成效,政府和民間機構必須共同協作,善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資源,以創新手法向不同群體傳遞愛國思想。盼望特區政府積極行動,助年輕一代建立愛國愛港的主流價值觀,讓香港市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作出更多貢獻。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7-31
連結:https://bit.ly/3KgKInB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