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面對近1,400億元的赤字,但財政預算案仍以「穩中躍進、共拓繁榮新願景」為主題,在多個領域作出撥備,促進社會復甦,值得嘉許。不過,單靠政府資源促進復甦並不全面,實現產業化,讓市場推動可持續發展,才是香港應走的道路。預算案在文化藝術相關部分,多數措施仍以資助為主,未能與「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圈建設」互相呼應,有待進一步充實優化。
首先,有關舉行大型國際盛事方面,以大型文化、體育盛事吸引旅客的政策是正確的,但大型盛事的開支非常大,如果一直採取資助模式,並非理想的方案。如果把資助應用於如何更好對接市場,讓國際文化、體育組織落戶香港舉辦更多盛事,甚至探討可否使用合資公司的模式,跳出現有框框,讓盛事可以商業化運作,將會事半功倍。
另外,政府撥款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對於業界來說是好消息,至於撥出超過1億元支持香港表演藝團和藝術家到大灣區其他城市演出及創作,則是既有政策的延續。不過,政府有支持大灣區文化交流的心,但以上政策或會令內地合作方依賴香港藝團自行向特區政府申請資助,而不願出資邀請他們到內地巡演。特區政府應在制定「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的時候,思考如何以市場化方式輸出作品,讓劇團和藝術家積極創作,實現持續發展。
預算案關注「城市運動」,表示會將官涌市政大廈部分樓層改建為「城市運動體育中心」。可是,只有一個場館並不足夠,期望可以引入更多機構參與。政府可進一步資助18區地區體育會,從地區層面推動各類城市運動。事實上,2018-19年度的預算案已提出了「地區體育活動資助計劃」,然而預留的1億元仍未批出,盼望政府可以積極跟進。
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與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是相輔相成的。現時知識產權署人手不足,據了解未來兩年特區政府會增加1,000萬元聘請、培育專利審查員並建立人才庫,不過這仍未足夠,接下來應投入更多資源支持知識產權發展,培養更多相關人才,讓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得以落實。
投資優勢產業是香港由治及興的重要一步,預算案提到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已開始運作,盼望政府會把更多的投資放到文化、體育產業上,以及以創造盈利為目標投資到各項盛事。希望香港的成功故事,尤其是體育、文化藝術的美好故事,隨着社會復常,可以攀上另一個高峰。
霍啟剛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2-2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