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打造社區藝術空間 促進社會和諧

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在說好中國故事這個重要任務上,香港絕對有獨特優勢。要做好有關工作,要從多層面、多角度深耕。文化不僅僅是存在於文化中心、博物館、展覽館、拍賣行等場所,更需要將文化藝術帶入社區。


  文化藝術工作者要「多到一線去」,「深入基層、心入基層」。筆者在深水埗開設的人文藝術空間日前剛剛開幕,很多來賓問,為何會選擇深水埗?當區近年不斷蛻變,傳統店舖、文青咖啡館、平民食店,新舊交錯,交織出獨有的人文氣息,整個社區的氛圍特別有吸引力。人文藝術中心將成為一道橋樑,引導藝術走入社區,融入生活,成為市民接觸文化藝術、了解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空間。


  經過一輪籌備,人文藝術空間終於揭幕,目前正舉辦的運動員攝影展,正正是跨界創作的產物。一直以來,運動和攝影,兩個領域相伴相知,如影隨形;前者發揮每一秒練習的拚搏成果,在比賽場上盡情發光;後者捕捉每一秒感動的瞬間,凝結成永恒的美麗。運動員以往多是被拍攝的對象,但部分運動員也熱愛攝影,亦能創作出可觀性高的攝影作品。筆者遂與著名攝影師合作,邀請了六位運動員化身攝影師,以他們的視角記錄精神世界,希望讓人更了解運動員的不同面貌。


  這個藝術空間不只是一個展示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將文化藝術變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以文化藝術支持社區、服務基層,加強人文交流。透過展覽、工作坊、讀書會、放映會等等不同活動,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成就彼此的了解,共同創造連結,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今年暑假期間至年尾,筆者將會與著名藝術家合作舉辦一系列的展覽,策劃相配合的藝術工作坊讓市民參與。市民能夠在藝術家指導下,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創作,放下生活的煩憂。小朋友亦能在創作期間發掘自己的才能、學習欣賞藝術,共同體驗文化藝術給個人和社區帶來的變化。


  香港要打造成為文化之都,特區政府除了在政策、資源調配等長遠層面下苦功,更需要與不同界別、不同機構和團體共同努力。筆者非常願意透過這藝術空間創造無限的力量,推動社區共融,推動社會向前邁進。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6-19

連結:https://bit.ly/3qUj48R

最新文章

杭州亞運已於上周六正式開幕,筆者以杭州亞運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身份參與,並與近200名港隊運動員一同出席在杭州奧體中心舉辦的開幕典禮,8萬個座位的場館滿座,歡呼聲此起彼落,加上多場壯觀的大型表演,這個「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讓置身其中的我們感到非常驕傲。 筆者以往亦曾經擔任過大型運動會的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惟今次以團長身份在自己國家參與大型運動會,感到十分開心和驕傲,亦有責任盡地

日前筆者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視察組考察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嘉峪關市、張掖市、武威市及蘭州市。其中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令筆者對香港如何說好中國故事、對外宣傳我國歷史及中華文明有深一層的想法。 敦煌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當地的石窟及壁畫聞名於世,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就像一個圖書館,記載着以往的社會和文化交流盛況,包括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飛天,讓我們可以想像到當時的繁華

「十四五」規劃指出香港要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電影產業如何為此貢獻力量?我們一直深入思考。近日,為期兩周的「光影灣區‧嶺南風韻—廣東電影展映周」先後在香港和澳門開幕,為解答問題提供了一個小小的註腳。影展活動是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銀都機構與廣東省電影局通力合作,遴選了10部不同題材的粵產電影,讓廣大香港及澳門同胞透過光影,在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裏面感受活色生香的嶺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