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增加實踐機會 讓文藝展演百花齊放

人才是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上周文化委員會舉辦了首次會議,香港藝發局也召開了我出任主席以來第一次的集思會。不少委員都提到「人才」這個關鍵詞。2019年,國家文旅部張旭副部長來港出席「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時曾指出,中央希望香港「加快人才聚集,打造中外文化人才高地」。輸出中華文化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香港肩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任,需要長遠規劃好人才儲備。


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均提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積極招攬海外人才,同時強調要持續培養本地人才。事實上,香港對文化藝術人才有實際的需求。施政報告提出增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博物館數目至19間,西九文化演藝場館及啟德體育園等場地逐步落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經開放,並計劃在天水圍修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可以預見,香港對表演、場地管理、策展、藝術行政等文化藝術人才,特別是中層或初入門的從業人士有實際需求,政府應盡快做好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找出短中長期稀缺的人才種類,與高效市場配合落實工作。


香港每年在文化藝術上的投入並不少,為實現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定位,政府應盡早為文化藝術人才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我們要考慮跳脫固有的資助模式,開拓窗口促進新晉或初階的優秀文化藝術項目市場化,特別是與科技相關的項目,支持創意藝術和文化的人才在市場上找到定位,為他們提供相關發展配套,從而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生態。


特區政府應攜手香港文藝界充分利用內地的資源和平台展開交流合作,以及促進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人才進行協調發展,藉此提高彼此水平。隨着兩地復常通關,重新推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才是促進文化人才聯通的上策。


截至2021年底,廣東省有367間博物館,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共82家,數量居全國第二位,文化資源豐富,特區政府宜向內地爭取增加「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的規模、人數、實習次數,設置不同範疇的職位,並且不斷擴大計劃的參與機構,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參與,加深對文化產業的了解。近年,內地文化產業漸趨成熟,除了政府相關單位外,商業機構也應積極參與產業建設,每年舉辦大型的文博會、書博會,這些都是香港年輕人可以實踐的空間,政府可促成各省市開放文化藝術相關工作崗位供香港年輕人申請。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到需要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這是落實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一步。香港需要善用大灣區的政策優勢和互補力量,積極與高效市場合作,打造好香港的文化生態及人才培養藍圖,為中華文化軟實力輸出的工作打下穩固的基礎。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3-27

連結:https://bit.ly/42C5rK9

最新文章

杭州亞運已於上周六正式開幕,筆者以杭州亞運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身份參與,並與近200名港隊運動員一同出席在杭州奧體中心舉辦的開幕典禮,8萬個座位的場館滿座,歡呼聲此起彼落,加上多場壯觀的大型表演,這個「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讓置身其中的我們感到非常驕傲。 筆者以往亦曾經擔任過大型運動會的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惟今次以團長身份在自己國家參與大型運動會,感到十分開心和驕傲,亦有責任盡地

日前筆者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視察組考察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嘉峪關市、張掖市、武威市及蘭州市。其中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令筆者對香港如何說好中國故事、對外宣傳我國歷史及中華文明有深一層的想法。 敦煌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當地的石窟及壁畫聞名於世,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就像一個圖書館,記載着以往的社會和文化交流盛況,包括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飛天,讓我們可以想像到當時的繁華

「十四五」規劃指出香港要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電影產業如何為此貢獻力量?我們一直深入思考。近日,為期兩周的「光影灣區‧嶺南風韻—廣東電影展映周」先後在香港和澳門開幕,為解答問題提供了一個小小的註腳。影展活動是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銀都機構與廣東省電影局通力合作,遴選了10部不同題材的粵產電影,讓廣大香港及澳門同胞透過光影,在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裏面感受活色生香的嶺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