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香港優勢 積極傳播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未來香港的重點工作。上周筆者獲邀在全國政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發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親自出席,座談會上還有各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各單位領導負責人、各界專家學者,彼此的互動交流令大家獲益良多。

中共二十大報告曾提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大小藝團正逐步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文化精神融入到它們的作品中,以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傳播。國家正推動「雙循環」,文化事業也應當內外兼顧,不但需要走進內地市場,同時也要積極在海外發展。不過,香港的文化團體在推動文化傳播工作時有一定限制,例如大多數藝團的經營以特區政府資助為主,出外演出的資源相對緊張,限制了進入內地市場和到海外巡演的機會。


香港應採用大灣區思維,持續優化政策,包括簡化作品及演出的審批流程、更好保障藝團在內地的合法權益、增強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流互動、降低藝術品補稅倉抵押金、放寬及加快表演道具和服裝在海關的檢查程序等,以達至更高的可操作性,讓文化產業有更健全的發展,為推動中華文化傳播打好基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中提到的「建設港澳演藝機構內地後勤服務基地」,亦應盡快落實,為兩地業界創造合作機遇。同時,提供大灣區的優惠措施,例如發出到內地九市的短期簽證,將可吸引更多國際級文化藝術組織落戶,提高我國在文化議題上的國際話語權。透過發揮大灣區優勢,內地和香港優勢互補,將可使文化輸出的工作取得更佳的成績。


我們更要善用科技及數字化手段,將中華文明文化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習近平主席曾指出「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隨着科技進步,互聯網、元宇宙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國亦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因此,善用科技包裝和傳播中華文明及傳統文化,絕對是配合國策的成功捷徑。近年,虛擬角色在全球得到了廣泛關注,我國亦應考慮善用已有的文化內容及傳統故事,發展更多知識產權作品和角色,在「一帶一路」及友好國家的線上平台加強傳播,也透過香港作為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同時,我們應探討發展國際化數字體育平台,以體育這種國際語言,傳達出我國嚮往和平的價值觀。要實現計劃,除了政府推動之外,高效市場的參與亦不可或缺。兩地政府應推動企業組成聯盟,就角色創作、宣傳、互聯網事務及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支援,讓工作事半功倍,更好凝聚人心。


要實現提高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目標,需要內地和香港在政策及市場互相配合,同時應善用海外中華兒女的力量,透過華僑華商把項目在海外落地。期待政府政策、民間智慧,能用好大灣區資源,讓中華文明更廣泛傳播,共同實現中國夢!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5-22

連結:https://bit.ly/3OvHcss

最新文章

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球經濟疲弱,香港當然亦受到影響。回看2023/24財政年度特區政府上半年的財政狀況,期內的實質收入與財政預算案的全年預期仍有一段頗大差距。特區政府須重新審視香港經濟結構,透過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收入。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引香港要全力建設「八大中心」,文化體育產業將是新興的經濟增長「火車頭」,同時也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可是,特區政府對文化、體育仍然保持

上周筆者與一眾青年朋友組織了150人的香港澳門青年交流團前往北京,參加者來自港澳地區不同領域、行業及界別。交流團就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科技創新、中華文化、志願公益服務等主題進行參觀學習和深入交流對接,行程更有幸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的親自接見,倍感榮幸。在此期間,我們都在深入思考如何為建設美好香港和澳門、為民族復興積極貢獻青年的力量。 香港由治及興為青年提供了新機遇。我

許多人都熟悉詠春一代宗師葉問的故事,然而以往我們接觸詠春故事的方式多是透過電影或其他媒體。早前筆者有幸在深圳保利劇場觀賞了由深圳歌劇舞劇院製作的《詠春》,劇目以舞蹈劇的形式演繹詠春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以舞蹈形式演繹像《詠春》這樣具故事基礎的作品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當中台前幕後所投入的努力是難以想像的。演員們均是舞蹈專業出身,為了這次的劇目,他們特地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功夫武術。經過這段時間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