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藝術治療支援SEN學生

保障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公平學習機會和良好成長環境是重要的社會責任。多年來,本港的教育體系以「普通中小學校」和「特殊學校」雙軌制的模式進行融合教育,保障SEN學生得到合適的支援。2008年,特區政府頒布了《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希望學校為每個SEN學生度身訂做支援措施,然而措施成效仍有待提升。


  時至今日,普通公營中小學的SEN學生已達到58,890人,佔總體學生人數11%。然而,主流學校課程進度緊迫令校方及教師難以滿足SEN學生的切身需要。同時,公營特殊學校教師的流失率從2017/18年度的6.8%,急升至2021/22年度的9.4%,短期內難以填補。為更好支援SEN學生,筆者認為應該將藝術治療服務和傳統校本支援加以結合。


  筆者早前接觸過一些為SEN學生提供藝術治療的機構,透過藝術介入達到治療效果。有曾經無法言語的兒童發展成為畫家,他成年後贈畫籌款,回饋社會,正能量滿滿。亦有一位中度智障的唐氏綜合症兒童在特殊學校就讀期間,憑藉對舞蹈的熱愛,專注訓練,接連贏得舞蹈相關的國際獎項,最終成為了舞蹈助教。還有一些學生在體能方面有優勢,在亞殘運中取得很好的成績。


  有教育專家指出,在幼兒教育的「黃金6年」投入藝術介入效果最好,因此應盡早將藝術活動納入特殊教育的課程中。特區政府可採購不同機構的藝術介入服務,以緩解SEN學生訓練時數不足的問題,減輕家長照顧的壓力,增加校方在第二層支援外購專業服務的選擇。藝術治療可發揮跨界別協作的力量,善用社區資源,為校本支援增添動能。


  事實上,在一些歐美國家,以藝術為媒介的治療方式已實踐多年,其臨床效用受到廣泛肯定,令SEN學生可以有不同機會表達自己,提供自我探索的空間,了解人際關係界線,培養社會參與經驗及建立自信,對心智健康發展頗為有益。部分國家更實行了藝術治療師資格認證。相較之下,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後,教育局和學校應該將藝術介入視為特殊教育課程的一部分,而非課外活動。


  最後,SEN學生升學前景受限也是一個問題,目前提供予SEN學生的專上教育支援不足,他們在離開普及教育的框架以後缺乏進修渠道,最終可能賦閒家中、從事基層工作,甚至可能埋沒了天賦。對此,特區政府及各界還需要積極探討如何提升他們的升學機會,將部分課程的評定準則擴展至有特長的SEN學生。


  以藝術介入作為正向手法,集治療與引導為一體,有助培養SEN學生的獨立性,開拓未來出路,以進一步完善香港的融合教育政策。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4-07-08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政府應推動戲院行業轉型創新

2024年對香港電影業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兩部電影《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破億,對業界是很大的鼓舞,但仍然未能改善整體的困局。近日2024年香港票房出爐,全年總收入為13.4億元,比2023年的14.3億元下跌了6.2%,成為近13年新低。...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推進機制改革 提升盛事質量成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國家提出的重要規劃,而大型盛事活動則是最佳的呈現方式。近年本港致力打造盛事經濟,要推進盛事產業化,需要放眼長遠,由「量」向「質」提升,並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積極發展文體IP授權、文化融資等新業務。在場地維護更新、租用機制,以及盛事資助分配上,當...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