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文化+」 激活文化產業發展

上周四,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第一節的主題是「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會上指,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發展文化,實施重大文化體系專項戰略,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的文化產業有許多瓶頸等待突破,例如場地不足、資助有限制等,這些問題不能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應對,否則難以實現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促進文化產業與其他優勢產業發揮協同效應,才是使文化產業取得顯著進步的關鍵。


「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過往在文化融資領域的探索相對較少,相關的金融配套亦有限。反觀國家自2010年推出文化金融政策起,已逐步發展出文化估值、保險、融資等機制。例如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在過去6年實施「投貸獎」政策及舉辦融資推介會,不但降低了文化企業的融資難度,成本更下降超過30%;深圳市2022年發布的《關於推進文化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到「定期整理優質、高成長型文化企業名單,建立重點文化企業名錄庫」,這種「Q嘜認證」有效提高私人投資者對文化企業的信心。


香港應放寬尚未盈利的文化企業的上市條件,同時以「共同投資基金」投資一定比例的文化企業,做好「文化+金融」。另外,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文化+科技」的落實較聚焦於硬件,對支持文化傳播效果有限。特區政府也應配合國家,建立中華文化數據庫,特別是聚焦於香港歷史和文化的部分,並提供誘因支持大家以創新手段活化文化歷史IP,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


此外,城市電腦售票網在去年底已經更換新系統,希望政府可以更快將購票者的大數據跟藝團分享,藉此透過數據,決定未來的票價定價、劇目主題等,更精準地滿足觀眾需要,將產業做大。


當然,要實現上面的願景,其他配套也要到位。例如在「搶人才」政策上,內地的有關單位會給予不同形式的落戶補貼,法國也會對文化企業提供部分項目的稅務減免,香港又能否跟隨呢?


對文化產業而言,知識產權是最重要的資產,須提供足夠保護。《2022年版權(修訂)條例》只是追回落後國際的部分,未來仍需要持續審視,在適當時候再次進行修訂,以配合科技和國際做法的改變。


總括而言,「文化+」是帶出各優勢產業活力的方法,期望特區政府會積極落實跨部門合作,推動更多與高效市場配合的政策,讓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7-17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藝術治療支援SEN學生

保障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公平學習機會和良好成長環境是重要的社會責任。多年來,本港的教育體系以「普通中小學校」和「特殊學校」雙軌制的模式進行融合教育,保障SEN學生得到合適的支援。2008年,特區政府頒布了《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希望學校為每個SEN...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說好香港故事 擦亮旅遊金字招牌

過去的周末,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尖東海濱舉行。170支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的龍舟隊伍、逾4,000名選手,一連兩日展開激烈競逐。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表示,今年比賽陣容龐大,比賽運動員人數與到來參賽外隊的數目都比往年有增長,彰顯香港國際地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