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促進藝術共融 改善精神健康

上周陳沛良議員提出的「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議案,引起社會對心理精神健康的討論。經歷了疫情3年,新冠疫情令學童無法到校上課,在家網課令學童產生額外的精神壓力。近日,社會逐步復常,全面復課,學童及家長也要重新適應。突然的轉變容易引發精神困擾,特別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


2021/22年度,中小學生中SEN學童佔比近一成,需要政府更多關注和支持。然而,基層精神健康服務卻未必如意。現時,香港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基層精神健康服務採用分層服務模式。2017年發表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指,預防措施沒有得到社會廣泛接受同應用,患者傾向依賴治療措施。但是,在2019/20年度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約為80個星期,非常不理想。


預防勝於治療,應對精神健康問題亦不例外,文化藝術及體育活動就能夠有效輔助減壓。藝術治療推動已久,不少人都透過畫畫、插花等藝術體驗減輕工作壓力,同時也是緩解學童及照顧者精神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運動則是能夠增強參與者的自信心,減輕壓力、抑鬱及焦慮等情緒。


有文化業界將藝術融入SEN學童的治療。例如早前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多位藝術家及社工共同參與的支援SEN學生的「藝術有SENse」計劃,以玩泥沙、寫大字,甚至是通過在水果上插牙籤做成各種裝置作品、在地上任意畫畫,讓兒童們直覺地進行創作,從而釋放正能量、表達感受。筆者在活動最後一天前往,見到這些SEN學生們展現出非常活力和快樂的一面,不得不感嘆文化藝術的力量。


今年一月,香港展能藝術會舉辦的《藝燃薪3.0》年度展演同樣令人大開眼界。一些身體或精神上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普遍缺乏自信,他們通過繪畫、陶瓷、舞蹈、音樂等途徑,重拾自信,甚至在其中發掘到自身潛能。


至於體育方面,英國運動與運動醫學學院的研究顯示,運動可以增加兒童的自信心並減少抑鬱和焦慮。兒童在室外空間進行的體育活動可以提高認知能力、減少與注意力缺陷障礙相關的焦慮和其他症狀。2022年施政報告提到要大力發展城市運動,配合國家推動全民健身的大方向,這也是成本較低的緩解青年精神壓力的手段。希望政府積極落實城市運動的工作,讓青年及家長會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認識到更多新朋友,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取正能量。


政府有意推動「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要達到這目標,必須重視文化藝術及體育在社會精神層面扮演的角色,相信文化及體育可作為很好的載體。政府在藝術治療方面應提供更多支援,例如推出藝術治療認證、將藝術治療引入學校,甚至先為老師提供藝術治療相關的課程,支持藝術共融,緩解社會的精神壓力和負面情緒。這個過程也能激發起更多人對藝術創作的潛能和創新嘗試,以發掘和培養更多藝術人才,支持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發展。



霍啟剛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3-20

連結:https://bit.ly/3lrD4xq

最新文章

2023中關村論壇上周在北京開幕,與會者共同討論未來發展趨勢,探討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之路。 數字體育結合科技和體育,是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的體現。透過虛擬方式延伸傳統體育場景,以遊戲產業體育化、虛擬體育、類比運動等方式呈現。全球正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數字體育將可協助推進養老服務,同時提升人民身體質素,有助傷病防護,實現全民健康,減輕國家醫療開支及壓力。近年,國際奧委會等組織開展了奧林匹克電競

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未來香港的重點工作。上周筆者獲邀在全國政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發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親自出席,座談會上還有各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各單位領導負責人、各界專家學者,彼此的互動交流令大家獲益良多。 中共二十大報告曾提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大小藝團正逐步將中國傳

今年是筆者爺爺霍英東先生誕辰100周年,早前紀念座談會於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親身出席,並會見了我們一眾親屬。看到爺爺生前來自內地、香港及澳門的親朋好友,相聚於人民大會堂,透過一段又一段的回憶,共同回顧爺爺的一生,緬懷他的成就,作為第三代的成員,筆者心情無比激動。 在座談會上細聽一個又一個關於爺爺的故事,筆者更清楚其愛國愛港愛鄉的赤子情懷始終不渝。爺爺透過不同的方法和平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