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以文化藝術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今年已經迎來10周年。上周,筆者隨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的香港代表團,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在民心相通專題論壇部分擔任主持。在論壇的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講總結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經驗和成就,向世界展示這是一條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並強調了「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這個重要理念。習近平主席又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八項行動」,當中的一項為「支持民間交往」。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貢獻力量:


第一,舉辦多樣化的國際文化活動,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香港向來都是中西文化盛事之都,每年法國五月、巴塞爾藝術展等大型活動都會在港舉辦,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往後,香港需要舉辦更多宣傳中華文化的活動,例如明年由藝發局舉辦的首屆香港演藝博覽,又或者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創立的中國文化月,每年與不同內地省市共同舉辦活動,並以文化藝術科技為觀眾創造新體驗,向外講好中國故事。同時,香港也能邀請「一帶一路」共建國到來舉辦文化活動,讓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成為大家共享的交流平台。


第二,支持「一帶一路」共建國的文化機構落戶香港,建立長期交流機制。要提高共建國在文化上的國際影響力及增加相互了解,彼此需要定期溝通,發掘潛在的合作機會,讓「一帶一路」文化逐漸走到世界舞台中心。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有完善的法律、財務制度,亦有良好的配套設施和政策,各國文化機構要進駐並不困難。特區政府應考慮為有關的機構提供進駐補貼,亦可以為它們提供統一的辦公室安排,將香港打造成「一帶一路」文化機構的匯集點,積極發揮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功能。


第三,「八大中心」定位互相配合,支持文化產業化。文化發展除了交流之外,如何實現產業化,為國家帶來經濟價值,也是加強民間交往不可忽略的部分。具體而言,香港應善用「八大中心」定位的產業所長,互相配合,在文化產業化的進程中發揮作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能在企業融資作出更多擔當,例如放寬非營利企業的上市規定,支持文化相關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發揮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優勢,推出各類文化相關金融產品,滿足海外投資者的投資需求,並推動中資企業走到「一帶一路」市場。另外,作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香港亦可以善用會展業的經驗,邀請「一帶一路」國家共同舉辦知識產權交易活動,為文化產業興旺帶來助力。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第一個10年只是序章,為了「一帶一路」共建國的長期合作,接下來必須以文化凝聚民心,打下更穩固的基礎。相信香港能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做好上述三項工作,與國家和「一帶一路」共建國一同畫好這幅「工筆畫」。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10-23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政府應推動戲院行業轉型創新

2024年對香港電影業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兩部電影《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破億,對業界是很大的鼓舞,但仍然未能改善整體的困局。近日2024年香港票房出爐,全年總收入為13.4億元,比2023年的14.3億元下跌了6.2%,成為近13年新低。...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推進機制改革 提升盛事質量成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國家提出的重要規劃,而大型盛事活動則是最佳的呈現方式。近年本港致力打造盛事經濟,要推進盛事產業化,需要放眼長遠,由「量」向「質」提升,並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積極發展文體IP授權、文化融資等新業務。在場地維護更新、租用機制,以及盛事資助分配上,當...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