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以文化藝術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今年已經迎來10周年。上周,筆者隨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的香港代表團,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在民心相通專題論壇部分擔任主持。在論壇的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講總結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經驗和成就,向世界展示這是一條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並強調了「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這個重要理念。習近平主席又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八項行動」,當中的一項為「支持民間交往」。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貢獻力量:


第一,舉辦多樣化的國際文化活動,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香港向來都是中西文化盛事之都,每年法國五月、巴塞爾藝術展等大型活動都會在港舉辦,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往後,香港需要舉辦更多宣傳中華文化的活動,例如明年由藝發局舉辦的首屆香港演藝博覽,又或者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創立的中國文化月,每年與不同內地省市共同舉辦活動,並以文化藝術科技為觀眾創造新體驗,向外講好中國故事。同時,香港也能邀請「一帶一路」共建國到來舉辦文化活動,讓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成為大家共享的交流平台。


第二,支持「一帶一路」共建國的文化機構落戶香港,建立長期交流機制。要提高共建國在文化上的國際影響力及增加相互了解,彼此需要定期溝通,發掘潛在的合作機會,讓「一帶一路」文化逐漸走到世界舞台中心。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有完善的法律、財務制度,亦有良好的配套設施和政策,各國文化機構要進駐並不困難。特區政府應考慮為有關的機構提供進駐補貼,亦可以為它們提供統一的辦公室安排,將香港打造成「一帶一路」文化機構的匯集點,積極發揮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功能。


第三,「八大中心」定位互相配合,支持文化產業化。文化發展除了交流之外,如何實現產業化,為國家帶來經濟價值,也是加強民間交往不可忽略的部分。具體而言,香港應善用「八大中心」定位的產業所長,互相配合,在文化產業化的進程中發揮作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能在企業融資作出更多擔當,例如放寬非營利企業的上市規定,支持文化相關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發揮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優勢,推出各類文化相關金融產品,滿足海外投資者的投資需求,並推動中資企業走到「一帶一路」市場。另外,作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香港亦可以善用會展業的經驗,邀請「一帶一路」國家共同舉辦知識產權交易活動,為文化產業興旺帶來助力。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第一個10年只是序章,為了「一帶一路」共建國的長期合作,接下來必須以文化凝聚民心,打下更穩固的基礎。相信香港能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做好上述三項工作,與國家和「一帶一路」共建國一同畫好這幅「工筆畫」。



霍啟剛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10-23

連結:https://bit.ly/46U3b2k

最新文章

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球經濟疲弱,香港當然亦受到影響。回看2023/24財政年度特區政府上半年的財政狀況,期內的實質收入與財政預算案的全年預期仍有一段頗大差距。特區政府須重新審視香港經濟結構,透過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收入。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引香港要全力建設「八大中心」,文化體育產業將是新興的經濟增長「火車頭」,同時也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可是,特區政府對文化、體育仍然保持

上周筆者與一眾青年朋友組織了150人的香港澳門青年交流團前往北京,參加者來自港澳地區不同領域、行業及界別。交流團就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科技創新、中華文化、志願公益服務等主題進行參觀學習和深入交流對接,行程更有幸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的親自接見,倍感榮幸。在此期間,我們都在深入思考如何為建設美好香港和澳門、為民族復興積極貢獻青年的力量。 香港由治及興為青年提供了新機遇。我

許多人都熟悉詠春一代宗師葉問的故事,然而以往我們接觸詠春故事的方式多是透過電影或其他媒體。早前筆者有幸在深圳保利劇場觀賞了由深圳歌劇舞劇院製作的《詠春》,劇目以舞蹈劇的形式演繹詠春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以舞蹈形式演繹像《詠春》這樣具故事基礎的作品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當中台前幕後所投入的努力是難以想像的。演員們均是舞蹈專業出身,為了這次的劇目,他們特地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功夫武術。經過這段時間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