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在上周四加開了發展委員會特別會議,就中部水域人工島(下稱「人工島」)項目進行討論。建造人工島可以為香港提供更多可用土地,為不同產業和改善市民生活帶來更多可能性。可是,這個項目造價高達5,800億元,但政府當局提供的文件內文只有短短12頁,餘下的附件大多是概念圖。筆者本來準備了好幾個問題打算詢問局方,但礙於會議時間緊迫,因此,容讓筆者在本欄表達淺見。
發展局局長在會上表示「基建工程不可有錢賺才做,不應該只視乎土地收益,而要看發展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句話筆者是理解的,但核心問題是,人工島是否有潛力成為推動香港發展的新動能?若果有,又應該如何進行規劃及落實工作?在疫情影響下,特區政府預計將會出現563億元的財政赤字,既然如此,特區政府需要謹慎深思2025年開始填海的目標,認真做好財政規劃,找出最佳融資方案,確保庫房有能力應付。
局方表示希望將人工島打造成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也設法讓該島的居民原區就業,為社會提供了美麗的願景。可是,近年有不少外資和大企業由中環、金鐘搬到租金較便宜、配套完善的鰂魚涌。人工島有何優勢吸引大企業再次進行搬遷?要知道每次搬遷也涉大量花費。此外,根據某地產代理的報告,近月港島區整體指標商廈空置率錄得超過10%,而中環甲級商廈的呎租也達到12年的低位,可見市場對優質辦公室的需求正在下跌。位於維港兩岸的優越地段的西九文化區,其地產項目亦要面對「流標」風險。如此,人工島這塊「大餅」會否出現無人問津的情況?如果建好了甲級商廈,市場又能否消化?因此,政府需要更廣泛諮詢持份者,評估商業樓宇的需求,不能建成人工島後遇上問題再找方法解決。
規劃先行 再談基建
筆者在參與開發廣州南沙的土地項目時,經常被地方政府問及會為當地帶來什麼就業機會、如何促進產業發展。這是實在,也是在作出重要決定前需要作出規劃及解決的問題。現時,「北部都會區」逐步推進發展,筆者認為與人工島有着很多重疊的部分,必須在動工前釐清定位與引入產業,與「北部都會區」錯位發展,實現文件提及的聯通大灣區、聯通世界的願景。
在「十四五」規劃中,香港被賦予「八大中心」定位。「北部都會區」規劃善用鄰近深圳的優勢,清晰地加入不少創科元素,以此作為該區域的優勢產業。人工島的規劃會以連接路及鐵路等方式聯通港島、大嶼山及新界,鄰近香港主要商業核心區域和香港國際機場,值得考慮將該處打造成展覽業的地標,吸引國際買家,攜手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同時,特區政府以「前瞻創新」作為人工島其中一個規劃目標,該島亦會成為遊客區,因此能考慮引入文化產業,讓商業化可以在該區域實現,打造出世界知名的商標,為實現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定位提供平台。此外,香港的海運設施都集中在西面,人工島亦可以考慮加入航運後勤基地,增強香港作為國際航運物流樞紐的功能。同時,人工島亦應考慮加入人才宿舍,以優質居所留住人才。
筆者並不反對建造人工島,但首要工作是做好產業規劃和人工島的定位,增添戰略價值,為香港帶來長遠的收益。期待政府做好公眾諮詢,再提交仔細的計劃方案到立法會審議。
霍啟剛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1-03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