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蘇惠良|加強兩地出版合作 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

香港的出版市場細小,出版社一直都是艱苦經營,近年遇上疫情及實體閱讀下跌的雙重打擊,更是雪上加霜。繼有大型連鎖書店退出市場外,這兩年結業的出版社也為數不少。出版業在數碼轉型及尋找新商機兩個題目上都費盡心思。


內地市場發展之迅速是舉世公認的,全球都盼望進入內地市場分一杯羹。香港作為背靠祖國的城市,理應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唯因法規的差異一直只有望門興嘆,多年來只能以版權交易的方式將作品授予內地出版社出版簡體版。香港出版業一直希望能夠加強兩地合作,特區政府應推出政策便利香港出版物進入內地市場。儘管兩地的市場存在差異,但香港出版物很多選題都吸引內地讀者,還有一些具香港特色的題目,對內地讀者亦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打通對內地的門戶,實在是香港出版業一直以來的期望。


在香港中聯辦努力協調下,香港出版業成功爭取首個「香港出版社與內地出版社合作出版(試行)計劃」。計劃於2022年推出,特別批出一批出版書號,交由廣東省的三家出版社負責與香港出版社合作出版簡體版的香港圖書。該計劃為香港出版社同業打開了內地的龐大市場,擴闊了出版選題的選擇,解決了本地市場狹小的規限,為香港出版業發展帶來了曙光。


這個計劃由香港出版總會負責協調,徵集香港出版社提供適合的書籍,讓內地出版社挑選有市場潛力的書籍洽談合作出版內地簡體版書籍。去年已經有十多個項目出版,今年還有二十多個項目將會出版。已出版的項目其中不乏相當成功的例子,如通過雙方出版社的努力,將一本在香港已出版了多年的書籍,透過重新規劃及對內容修訂後,於短時間內已經取得超過一萬本的銷售成績。可見透過雙方的深入合作,結合兩地專業編輯的經驗,可令合適的選題發揮更大潛力。


雖然有成功的例子,但計劃初期也遇上很多問題。兩地市場運作及讀者口味存在不少的差異,由於過往兩地出版社的合作都只是建立於版權授予模式,雙方對大家的運作模式及出版方向都不太深入了解。隨着兩地復常通關,雙方人員的實體交流可期,相信經過深入的溝通及互相了解後,接下來的合作必定能夠更具效率,出版更多令內地讀者眼前一亮的作品,令更多香港圖書走進內地市場。但兩地的合作不僅是止於「走進去」,更大的希望是一起「走出去」。


香港出版業的優勢在於長期與國際出版業打交道,對國際出版市場相對了解,溝通亦有一定的經驗,對外輸出版權亦已經多年,對外的條件相對成熟。但怎樣把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輸出世界,確實需要連結內地龐大的出版同業,共同發掘更多精彩的選題,共同攜手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好好重新演繹,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我覺得這才是這個合作計劃的最終使命及意義,我深信亦是兩地出版同業對未來發展的願景,為兩地出版業帶來更宏大的發展前景。



蘇惠良

香港書刊業商會會長

香港出版總會副會長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2-06

連結:https://bit.ly/3HBtDTh

最新文章

杭州亞運已於上周六正式開幕,筆者以杭州亞運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身份參與,並與近200名港隊運動員一同出席在杭州奧體中心舉辦的開幕典禮,8萬個座位的場館滿座,歡呼聲此起彼落,加上多場壯觀的大型表演,這個「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讓置身其中的我們感到非常驕傲。 筆者以往亦曾經擔任過大型運動會的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惟今次以團長身份在自己國家參與大型運動會,感到十分開心和驕傲,亦有責任盡地

日前筆者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視察組考察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嘉峪關市、張掖市、武威市及蘭州市。其中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令筆者對香港如何說好中國故事、對外宣傳我國歷史及中華文明有深一層的想法。 敦煌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當地的石窟及壁畫聞名於世,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就像一個圖書館,記載着以往的社會和文化交流盛況,包括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飛天,讓我們可以想像到當時的繁華

「十四五」規劃指出香港要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電影產業如何為此貢獻力量?我們一直深入思考。近日,為期兩周的「光影灣區‧嶺南風韻—廣東電影展映周」先後在香港和澳門開幕,為解答問題提供了一個小小的註腳。影展活動是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銀都機構與廣東省電影局通力合作,遴選了10部不同題材的粵產電影,讓廣大香港及澳門同胞透過光影,在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裏面感受活色生香的嶺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