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葉佩珠|鼓勵全民閱讀 提升文化氛圍

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香港出版學會連續8年進行「香港全民閱讀調查」,以了解香港市民的閱讀習慣趨勢,包括紙本和電子閱讀習慣、閱讀內容、閱讀時數、消費行為等。


今年調查發現,在過去一年,有紙本閱讀習慣的受訪者與有電子閱讀習慣的受訪者比例相若。七成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有閱讀紙本書,閱讀中位數是6本書。有三成受訪者沒有閱讀紙本書,這其中有四成受訪者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閱讀紙本書的習慣:三成表示沒有時間或工作太忙,比率較去年提升;一成五受訪者表示網上閱讀已經足夠,比率亦按年微升。另外,所有受訪者中有六成一表示沒有使用過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借閱服務,當中有三成二人不知道有此項服務,比率與去年相同,有三成三的受訪者認為借閱體驗不算理想,認為不是很方便或沒有適合的書,比率較去年微增;只有兩成受訪者表示較喜歡紙本書。閱讀紙本書的比率持續下降,反映紙本書的吸引力不及往日。調查亦發現市民的閱讀習慣在疫情消退後似有減弱,尤其是青少年,無論是紙本閱讀還是電子閱讀,有閱讀習慣的不足六成。四成受訪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沒讀過一本紙本書,同時有近四成讀20本以上。這反映了在青少年群體中,閱讀量的差距愈來愈大,甚至出現「閱讀鴻溝」,擔憂會帶來文化資本的差距,對個人以至社會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閱讀應該融入生活,因此家庭、學校和社區等不同層面須給予青少年更多接觸書本和閱讀的機會,同時須加強研究青少年的閱讀行為,並作長期追蹤,有系統地收集數據,作為訂立長遠政策時的依據。


與此同時,政府在提升紙本書借閱服務時,須繼續增加資源,加強推廣電子書借閱服務,並有針對性地提高市民對電子書的認知與運用能力。政府也應積極考慮增加借閱天數、增加本地出版的採購量(包括書種數量和複本量)等,以提升市民的閱讀體驗。業界也應加大力度,加快推進行業轉型,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更適切的出版物。


閱讀直接有助提升個人素養,提升城市的軟實力和競爭力。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昨日宣布,由明年開始會把4月23日「世界閱讀日」訂為「香港全民閱讀日」,與不同持份者合作,舉辦不同形式的全港性大型閱讀活動,進一步推動全城閱讀,令人鼓舞。事實上,國家一直積極推動閱讀,自2014年起,已連續10年將「全民閱讀」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更從過去的「倡導」全民閱讀,改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全國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支持政策和推廣活動。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更走在前列,2013年即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將每年11月訂為深圳讀書月,為閱讀立法,舉辦大大小小的書展,建設許多大型書城以及新型閱讀文化空間,諸多舉措落到了實處,對建設深圳的城市文明起重要作用。


儘管每個城市的客觀條件不一,但對閱讀價值的認識並無二致,香港不能自甘人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已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政府今年終於宣布訂立「香港全民閱讀日」,期待政府能夠更精準地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全民閱讀,提升城市文化氛圍。



葉佩珠

香港出版學會副會長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4-24

連結:https://bit.ly/3Am1xZ1

最新文章

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球經濟疲弱,香港當然亦受到影響。回看2023/24財政年度特區政府上半年的財政狀況,期內的實質收入與財政預算案的全年預期仍有一段頗大差距。特區政府須重新審視香港經濟結構,透過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收入。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引香港要全力建設「八大中心」,文化體育產業將是新興的經濟增長「火車頭」,同時也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可是,特區政府對文化、體育仍然保持

上周筆者與一眾青年朋友組織了150人的香港澳門青年交流團前往北京,參加者來自港澳地區不同領域、行業及界別。交流團就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科技創新、中華文化、志願公益服務等主題進行參觀學習和深入交流對接,行程更有幸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的親自接見,倍感榮幸。在此期間,我們都在深入思考如何為建設美好香港和澳門、為民族復興積極貢獻青年的力量。 香港由治及興為青年提供了新機遇。我

許多人都熟悉詠春一代宗師葉問的故事,然而以往我們接觸詠春故事的方式多是透過電影或其他媒體。早前筆者有幸在深圳保利劇場觀賞了由深圳歌劇舞劇院製作的《詠春》,劇目以舞蹈劇的形式演繹詠春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以舞蹈形式演繹像《詠春》這樣具故事基礎的作品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當中台前幕後所投入的努力是難以想像的。演員們均是舞蹈專業出身,為了這次的劇目,他們特地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功夫武術。經過這段時間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