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茹國烈|抓緊《大狀王》機遇 發展本地長演劇目

近日音樂劇《大狀王》重演,在香港戲劇觀眾之間掀起了一陣熱潮,已經很久沒有一個演出能夠得到全部正面的口碑,很多人看完一遍意猶未盡,還要再看一次才滿足。《大狀王》除做到雅俗共賞之餘,更令很多人在問,香港能有長演音樂劇嗎?

1995年,百老匯音樂劇《歌聲魅影》初次來港,在文化中心長演了三個月,全城哄動,令很多人憧憬香港的音樂劇發展。當時的香港旅遊協會甚至向政府提出一個構思,在西九龍新填海出來的土地上興建一個專門演音樂劇的劇場。這個構思後來輾轉成為了今天的西九文化區。然而,直到今天,香港仍然沒有一個讓音樂劇長期演出的劇場。


究竟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音樂劇市場,可以支持一個專門演出音樂劇的劇場?我們需要先建成一個劇場,然後才能培養音樂劇的市場?這是一個「先有雞,抑或先有蛋」的問題。香港的特色是粵語文化,但粵語音樂劇可以有多大的市場?十多年前我在西九文化區策劃活動的時候,就已經把一個「1,800座位音樂劇場」放進規劃設計之中,但也是因為不能確定有沒有市場,而只能一直等待適合的時機。


外來觀眾漸多 市場有潛力


到最近《大狀王》重演,我覺得「音樂劇市場」這問題已經看到出路了。這個原創劇去年首演時已經建立口碑,到今年重演,吸引了很多內地觀眾來西九觀賞。隨着網上輿論和推薦,內地觀眾的反響非常大,戲迷們非常熱情,最後加開的2023年12月22日冬至的那場,場內超過一半觀眾是來自內地的。很多來自廣東省的觀眾,粵語對他們來說不是障礙,而劇目演出場地戲曲中心,地點鄰近高鐵站,也是吸引內地觀眾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內地近20年演藝市場蓬勃發展,觀眾的量和質都突飛猛進,觀劇的消費水平已經超越香港,很多內地觀眾都有興趣來港看演出,再加上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開通,大灣區內的娛樂生活消費圈已經在疫情之後出現。相較起以前,香港音樂劇在表演和市場方面都已經有質和量的改善,隨着未來幾年位於九龍灣的東九文化中心和西九文化區的演藝綜合劇場開幕,香港應該把握機會,擴展粵語音樂劇的內地市場。


香港現在需要做的,是持續製作像《大狀王》這樣的高質素作品。不過,藝術創作不同於工業生產,如何能有一套特定的創作方法?《大狀王》是2016年由西九文化區委約三位主創(作曲高世章、填詞岑偉宗和編劇張飛帆)創作。3位用了一年時間完成初稿,大家對初稿滿意後,再聯合香港話劇團共同製作,引入導演方俊杰和其他設計師,以兩年時間發展和排練,到2019年試演。試演完再大幅修改,原定於2019年底在戲曲中心首演,後來因為疫情關係,延遲到2022年。


為高質創作與製作提供空間


上述的流程已可解答「如何製作好作品」這個問題。首先是把「創作」和「製作」兩個工序分開,先委約創作,有了初稿,才策劃製作。之後讓新劇在劇場內進行試演,並預留時間在隨後作出修改,最後才是正式公演。音樂劇如此複雜,投資這麼大,把創作過程拉長,中間加插篩選和修改的機制,令作品可以有3年的時間完成,這對委約方和創作者都有利,也更能產生好作品。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有長期演出的可能。


至於長演的方式,我們現階段不需要像倫敦、紐約的音樂劇那樣連續數年每日公演。以《大狀王》為例,如果能夠每年重演一次,每次二三十場,持續十年,那已經是一種長演的模式,有效把香港音樂劇推到另一個層次。



茹國烈

《城市如何文化》作者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4-01-08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藝術治療支援SEN學生

保障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公平學習機會和良好成長環境是重要的社會責任。多年來,本港的教育體系以「普通中小學校」和「特殊學校」雙軌制的模式進行融合教育,保障SEN學生得到合適的支援。2008年,特區政府頒布了《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希望學校為每個SEN...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說好香港故事 擦亮旅遊金字招牌

過去的周末,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尖東海濱舉行。170支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的龍舟隊伍、逾4,000名選手,一連兩日展開激烈競逐。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表示,今年比賽陣容龐大,比賽運動員人數與到來參賽外隊的數目都比往年有增長,彰顯香港國際地位。...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