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楊英瀚|善用文化古蹟 推展單車深度遊

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動用6億元推出為期3年的「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用以鼓勵旅遊業界開發具文化和古蹟旅遊元素的旅遊產品,筆者表示全力支持。香港擁有豐富的文化及古蹟資源,如何將這些香港故事說好,有賴各界集思廣益。沙田是香港最早期開發的新市鎮之一,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擁有獨特的古物古蹟,香港多區均如沙田一樣擁有大大小小的文化及古蹟,也見證了香港歷年的發展變遷,這些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應當善加利用。


施政報告中亦有提及將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制訂「體育及康樂設施十年發展藍圖」。全民運動不但能減低醫療開支,更可以帶動運動產業的穩步發展。單車出行減少碳排放,市民生活也更健康,現時本港的單車徑已經連接新界各區,市民利用單車通行十分方便,筆者提議政府應考慮利用得天獨厚的綠色交通資源,加上本港豐富的文化及古蹟資源,鼓勵體育界及旅遊業界合作推展本港單車深度遊,吸引中外遊客「綠遊」美麗的香港,以及在新界各區打造「半小時單車生活圈」,既可振興地區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也可以提高市民的身心健康,長遠節省社會醫療開支。


施政報告中更提到促進運動的專業化、普及化和產業化,是對發展單車運動的一支強心針。自「超級單車徑」落成後,香港的單車徑網絡相對完善,但仍缺乏一些普及化的單車配套及軟件上的配合。如沙田被稱為單車城市,其完善的單車徑網絡孕育出本港頂尖單車運動員。但昔日沙田大圍單車公園結業後,長期欠缺提供給初學者安全教育及學習的理想場地,單車基礎訓練場地的局限,令到初學者要在繁忙的單車徑上練習,以致單車意外頻生,阻礙了本港單車運動的發展,情況令人憂慮。筆者認為,香港需要提供給一般市民大眾都可以使用的室內單車場地,讓市民大眾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享用專業的單車學習及訓練,推動單車運動的普及化。


香港單車運動科學的專業化發展已具國際水平,若可善加利用本港單車運動產業的優勢,如運動科學、單車訓練及單車比賽場館等,為大灣區內的城市提供服務,藉此發掘單車運動人才。進一步完善普及化設施,結合單車深度遊,提供就業機會,從而建立香港獨有的單車產業,打造良好的運動產業生態圈,使香港成為亞洲區內優越的單車運動城市。


乘着國家發展的大好勢頭,香港進入新的發展台階,只要香港人發揮獅子山精神,齊心砥礪前行重新出發,在國家的支持下、在新一屆政府的帶領下,共同將施政報告確切落實,定能為香港譜出新篇章。



楊英瀚

前香港單車運動員

馬鞍山民康促進會幹事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1-16

連結:https://bit.ly/3H7d8Py

最新文章

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球經濟疲弱,香港當然亦受到影響。回看2023/24財政年度特區政府上半年的財政狀況,期內的實質收入與財政預算案的全年預期仍有一段頗大差距。特區政府須重新審視香港經濟結構,透過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收入。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引香港要全力建設「八大中心」,文化體育產業將是新興的經濟增長「火車頭」,同時也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可是,特區政府對文化、體育仍然保持

上周筆者與一眾青年朋友組織了150人的香港澳門青年交流團前往北京,參加者來自港澳地區不同領域、行業及界別。交流團就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科技創新、中華文化、志願公益服務等主題進行參觀學習和深入交流對接,行程更有幸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的親自接見,倍感榮幸。在此期間,我們都在深入思考如何為建設美好香港和澳門、為民族復興積極貢獻青年的力量。 香港由治及興為青年提供了新機遇。我

許多人都熟悉詠春一代宗師葉問的故事,然而以往我們接觸詠春故事的方式多是透過電影或其他媒體。早前筆者有幸在深圳保利劇場觀賞了由深圳歌劇舞劇院製作的《詠春》,劇目以舞蹈劇的形式演繹詠春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以舞蹈形式演繹像《詠春》這樣具故事基礎的作品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當中台前幕後所投入的努力是難以想像的。演員們均是舞蹈專業出身,為了這次的劇目,他們特地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功夫武術。經過這段時間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