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林屴汧|培養藝術欣賞力 提升香港文化氣氛

今屆特區政府銳意推進香港要建設成為「文化之都」,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文化設施、與內地交流合作、數碼科技和壯大文化藝術人才庫都增撥很多資源,然而,筆者認為,「文化之都」的基礎是文化的普及,每個人都能夠生活在充滿文化藝術的環境中,更要認識和理解香港文化的特色和優勢。當然,文化藝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深入掌握,我們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但是應該知道如何去欣賞藝術。


筆者十多年來一直有指揮本地、歐洲及鄰近城市不同的樂團演出,觀察到不同群體的支持,對藝術發展十分重要。


就以培養本地觀眾討論,為了普及藝術,香港一直追求的,不外乎坊間節目要夠多,學校學生要懂樂器。早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已漸漸推行「一人一體藝」,以古典音樂為例,在各項資助、學校及課餘訓練班的推動下,香港35歲以下的青年人,基本上都接受過樂器訓練。在每一間中學的級別中,要找到考獲8級的學生,已經平常不過。問題是,三四十年過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被父母逼着學習也好,由心喜愛也好,至少對音樂的基本知識、歷史都有一定了解,不再是連五線譜也不懂的藝術「初哥」。


從藝術的「術」入手,培養出欣賞「藝」的心,這些年亦算成效不俗。從70後的一代開始,香港的確多了本地的藝術家全職投身藝術,亦不斷有優秀藝術家蜚聲國際。問題是,40年過去了,即使一小部分人成為了專業藝術家,「一人一體藝」的初心就是希望普羅大眾從小接觸藝術,在將來可以讓藝術帶進生活當中,成為欣賞各項表演藝術的支持者。


不過也要反思一下,「一人一體藝」有沒有完全達到成效?我們的青少年有沒有因為學習樂器,而去多了音樂會?香港有沒有因為近40年的藝術培訓,培養出更多願意了解和欣賞藝術的穩固支持者和贊助商?


另一方面,在感官娛樂愈來愈豐富的科網世代,一個多小時的藝術演出對時下群眾來說,是一個耐性的考驗,特別對入門的觀眾,更難以理解舞台約定俗成的獨特語言、禮儀及文化。

正是出於這些考慮,筆者參與了大灣區共同家園公益基金和霍啟剛議員共同推出的「藝術欣賞體驗計劃」的籌備工作。這是一個先導計劃,邀請本地藝術家和藝團,有系統地向學生教授不同演藝的入門知識,以及香港表演文化的特色,希望激發學生對欣賞和參與藝術創作的興趣。


「不因曲高和寡而虛與委蛇,而是提升群眾欣賞藝術的水平」,一直是筆者期望可以做到的事。藝術講的是人性的故事,手法可以貼近潮流,但內容不能失去藝術的本意。


藝術欣賞是長期教育,是美的教育。筆者期望,我們下一代所接受的藝術教育,不單是「術」的訓練,還應是「藝」的培養,以有趣手法引導下一代欣賞藝術、了解藝術。筆者期待,政府和社會更重視藝術欣賞,投入更多資源,令下一代從小培養文化藝術修養,讓香港更充滿文藝氣息。



林屴汧

Ponte Orchestra 本地樂團首席指揮及藝術總監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3-04-03

連結:https://bit.ly/3GdY3Lf

最新文章

2023中關村論壇上周在北京開幕,與會者共同討論未來發展趨勢,探討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之路。 數字體育結合科技和體育,是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的體現。透過虛擬方式延伸傳統體育場景,以遊戲產業體育化、虛擬體育、類比運動等方式呈現。全球正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數字體育將可協助推進養老服務,同時提升人民身體質素,有助傷病防護,實現全民健康,減輕國家醫療開支及壓力。近年,國際奧委會等組織開展了奧林匹克電競

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未來香港的重點工作。上周筆者獲邀在全國政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發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親自出席,座談會上還有各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各單位領導負責人、各界專家學者,彼此的互動交流令大家獲益良多。 中共二十大報告曾提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大小藝團正逐步將中國傳

今年是筆者爺爺霍英東先生誕辰100周年,早前紀念座談會於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親身出席,並會見了我們一眾親屬。看到爺爺生前來自內地、香港及澳門的親朋好友,相聚於人民大會堂,透過一段又一段的回憶,共同回顧爺爺的一生,緬懷他的成就,作為第三代的成員,筆者心情無比激動。 在座談會上細聽一個又一個關於爺爺的故事,筆者更清楚其愛國愛港愛鄉的赤子情懷始終不渝。爺爺透過不同的方法和平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