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陰霾籠罩下,香港書展稱得上圓滿舉辦。主辦機構貿發局處理專業,井然有序;香港市民踴躍有序參與,珍惜得來不易的書展。書展貴為香港重要文化盛會,是香港出版業最重要的銷售和推廣平台,也是備受國際書業稱譽的書展。環境瞬息萬變,為與時並進,明年書展該如何重新布局,近期出版業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討論。
書展可粗略地分為兩種定位,一是以讀者為對象,另一是以業界為對象。圖書傳遞的是文化,以讀者為主要對象的書展,往往離不開閱讀推廣活動,除香港書展外,台北書展、南國書香節、上海書展等在這方面也辦得相當出色。以業界為主要對象的書展,則以版權交易為主軸,旨在促進商業交流與合作,如法蘭克福書展、北京書展、倫敦書展、博洛尼亞書展等。上述書展區分並非絕對,以讀者為主要對象的書展也可包括商業交流和合作的成分,業界書展亦可兼具進行零售活動的元素。例如台北書展,在開幕前一兩天舉行業界專場,並有不同的專業論壇;又如法蘭克福書展,雖然主要以業界為對象,但書展最後幾天也會開放予公眾入場。回顧香港書展,從舉辦之初,在吸引廣大讀者和銷售的基礎之上,就已保留着一定的業界人士互動的元素,如國際出版論壇、版權交易洽談展覽、同業交流環節等。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近年香港書展吸引業界人士參與的部分未見突破,使書展在國際業界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相比於在鄰近地區舉辦的書展,香港書展愈顯單調及商業化。
對於圖書出版業來說,書展仍然是業界最重要的銷售和推廣平台,這重要性和功能不容置疑,但香港市場小,不能墨守成規,在珍惜過往的基礎之餘還應注重拓展。香港書展既是備受國際和內地重視的書展,包括了華文及世界各地參展商,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讀者參觀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香港書展借助地理、法律、金融、語言和資訊等優勢,潛能絕不限於現時,在出版和文化上應可進一步發揮聯通海外的作用。政府應大力推動香港書展2.0版本,包括:第一,更針對性地、更大力度邀請境外同業參展,鞏固香港書展成為亞洲,以至全球華文地區最國際化的書展;第二,聯通內地與國際重要出版機構,舉辦重要出版與印刷高峰論壇,加強中外交流互動,樹立香港的聯通角色;第三,在書展期間應舉辦國際級的版權洽談及交流活動,促進香港作為亞洲圖書出版的區域交易中心;第四,每年邀請內地重點出版集團或出版社來港參展,推動內地出版業走向國際;第五,每年舉辦人才培訓計劃,邀請國際級專家主講,爭取成為華文出版人才的培訓基地。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香港已被賦予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區域版權交易中心兩個新定位,香港書展在已有的基礎上應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圖書出版為手段,拉動中外文化交流與版權交易。新一屆特區政府矢志開新篇章,期望新成立的文體旅局能做好規劃,出版業界都翹首以待,願意積極配合,為文化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李家駒
香港出版總會會長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
刊登日期:2022-09-26
連結:https://bit.ly/3rIsy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