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岑金倩|優化場地及資助政策 成就香港文化經典

香港表演藝術的發展,直接受制於政府的兩大政策:演藝場地的租用政策,以及對藝術文化的資助政策。香港不乏表演藝術人才,而文化藝術的繁衍條件就是藝術家或藝術團隊能夠不斷嘗試和不停創作。現時主持香港文化藝術的政策局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執行部門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事實上,康文署也明白創作的重要性,也經常委約不同表演團體創作新作品,當中更包羅了不同的藝術範疇,包括:戲劇、戲曲、舞蹈、新媒體藝術等。事實上,在政府的委約下,每年本地業界會出產不少新作品,而這些新作品也有機會在舞台上搬演。表面上看,政府確實推動不少新作品面世,但有多少部新作品可以成為經典?普羅大眾或會直覺地想:「這大抵與本地創作的質素有關!是不是我們的水平不夠?」筆者可以大膽地說,本地的表演藝術經過了超過半世紀的發展,在不同的藝術範疇,也有出色的表演藝術家和團體,但本地出色作品的庫藏,卻好像有點冷清!當中出了什麼問題?是什麼因素不利於香港好作品成為經典?事實上,這與香港政府的文化藝術政策有着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推動佳作長期演出


首先是政府屬下演藝場地的租用政策。特區政府是表演場地最大的供應者和營運者,私人場地寥寥可數,而西九文化區的表演場地又遲遲未推出。由於場地長期供不應求,同業都知道要使用政府的表演場地,最少要一年前入紙申請,還要經過層層審批(有些場地還設置了計分制度),才有機會成功租用場地。藝術家和藝團長時期醞釀的新作品,才有機會與觀眾會面。質素再高的作品,也需要演出團隊的不斷試驗,不停修正,才可去蕪存菁;同時作品也需要和觀眾長期對話,創作人員才可基於觀眾的反應,細心琢磨,力臻完美。經典作品要經得起時間考驗,但在現行的租用場地政策下,縱使是好的演出作品,也不是每次都能夠作多次演出,使台前幕後缺乏磨練。


其次是藝術創作的資助制度。不少政府屬下的資助單位,開宗明義地鼓勵創作,歡迎新創作品申請資助。事實上也有不少新作品,成功申請資助。但正如以上的論述,經典是需要千錘百煉的,新作品經過不停上演再上演,自我修正,才會成為珍品,但資助機構多不會重複資助相同作品。


增加磨練實踐機會


以筆者服務的粵劇界別為例,不論是「粵劇發展基金」,還是康文署,都經常鼓勵業界推出新作品。基金更曾經主辦新劇創作比賽,以及資助香港八和會館舉辦同類型比賽。在資助單位大力推動下,的確產生了不少具發展潛力的新作品 。但新作品不會一蹴而就,大部分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搬演和磨練,才可以成就經典。近年來福陞粵劇團推出的《修羅殿》就是好例子。羅家英是當今粵劇界的領軍人物,其創作也需要不斷地磨練,才能一次好過一次;而該劇在多次搬演和改良下,才能慢慢成為經典。


在現今的租場政策和資助政策下,催生了不少創作,但卻未能提供足夠的磨練機會,令一些具發展潛力的新作,也只能曇花一現。衷心希望場地和資助機構,都可研究一下如何能讓有發展潛力的新作有磨刀砥礪的機會,慢慢成就本土優秀創作的庫藏,和屬於香港的經典作品。



岑金倩

香港八和會館總幹事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2-12-31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政府應推動戲院行業轉型創新

2024年對香港電影業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兩部電影《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破億,對業界是很大的鼓舞,但仍然未能改善整體的困局。近日2024年香港票房出爐,全年總收入為13.4億元,比2023年的14.3億元下跌了6.2%,成為近13年新低。...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推進機制改革 提升盛事質量成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國家提出的重要規劃,而大型盛事活動則是最佳的呈現方式。近年本港致力打造盛事經濟,要推進盛事產業化,需要放眼長遠,由「量」向「質」提升,並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積極發展文體IP授權、文化融資等新業務。在場地維護更新、租用機制,以及盛事資助分配上,當...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