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來論】精準運用消費券 振經濟迎復甦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爐,作為最大亮點的電子消費券旋即成為全城熱話。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年多,市民和商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消費券相信能提振經濟,然而一些利潤微薄的小商戶,包括文化及體育界的業界朋友,未必能夠承擔電子支付的手續費,因而無法受惠。故政府在具體的落實工作中必須完善細節,才能拓闊消費券受惠面,精準地扶持受重創行業。


過去筆者一直爭取政府向市民派發文體券,今次固然樂見政府推出電子消費券。消費券目的在於刺激本地消費、振興經濟,確保市民會將消費券金額用到市場上,在提振經濟的作用比派發現金的效果更大,愈多行業商戶受惠愈能彰顯作用。


業界朋友最關心是自己能否受惠於電子消費券,不少業內小商戶利潤微薄,「賺得一蚊得一蚊」,一直未有使用電子支付系統,有關措施可能為商戶造成負擔。而目前政府打算透過儲值式電子支付工具發放消費券,不過當中除了「八達通」滲透率較高外,其他工具在市面上未算普及。翻查資料發現,連與政府相關的服務收費系統包括城市售票網,亦只接受信用卡作交易,可見儲值式電子支付工具並未普及。


政府應該開拓更多發放電子消費券的渠道,同時完善執行細節,例如如何惠及未安裝電子支付工具的商戶、精準扶助小商戶和街市商販等安裝系統及減免手續費等成本、增加長者對於電子產品的認識和應用,避免重蹈「保就業」計畫的覆轍,令在疫情中未有受重創的大企業成為最大得益者。


文體行業在疫情中遭受重創,場地關閉、學校暫停面授課等令業界朋友頓失工作,數輪防疫抗疫基金資助又因為審批條件限制,令不少文體界工作者無法受惠。今次《財政預算案》在文體方面的投入同樣非常有限。


在體育投入方面,足球作為香港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雖然樂見政府增撥資源提升硬件,惟對於其他傳統體育及新興運動項目,則未見政府有投入資源。在文化投入方面未見有新措施,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藝術科技,惟業界亦未見有進展。


隨着市民開始接種疫苗,疫情緩和,加上對電子消費券的盼望,各界對疫後復甦充滿期待,政府除了應盡快發放電子消費券,為市民帶來及時雨外,未來應加強對文體活動的資源投放,透過文體活動讓市民保持身心健康,帶着正能量從疫境中走出來、面對未來挑戰,攜手推動香港把握疫後新機遇。



霍啟剛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

香港藝術發展局成員



 

原文刊於:香港《星島日報》

刊登日期:2021-03-06

連結:https://bit.ly/2TbuHaH

最新文章

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讓我無比自豪、無比激動。回歸以來,香港飽經風雨,但在中央的支持下總是安然渡過,浴火重生。如今,香港仍擁有穩固的國際地位,向全球證明了「一國兩制」是成功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習近平主席說:「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這句話為全港市民及國際投資者都派下了定心丸。 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能夠推動香港持續發展,為國家日益進步作貢獻。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年,在國家支持下,市民一同見證和跨越一道又一道難關。無疑,團結社會對於破解難題至關重要,而體育活動對於團結社會則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香港正處於發展的新起點,特區政府應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既可改善市民健康,又可發掘本地體育人才,提升香港未來競爭力。 記得1997年,我仍在英國留學,當年特意跟學校請假,趕及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前從英國回港,與家人一同見證歷史時刻。6月30日晚上,細雨淅瀝

新一屆立法會開局踏入第二個月,新手及連任議員共同攜手令議會運作重回正軌,貫徹落實「5點希望」,助譜特區「由亂入治而興」的管治新藍圖和憲政新秩序。然而經歷以往對議會運作長時間的衝擊,新一任議員對內要推動議會重建秩序、對外要重建市民對立法會的信任,便要在行政主導體制下,完善問責機制,優化立法監察,推動良政善治,紓解深層次矛盾。 行政主導切合香港需要 強調制度自信協調配合 香港的行政主導體制,要求行政立

bottom of page